唤醒公众合理用药理念 严控过度输液需综合施策
导语:7月1日起,除儿童医院外,江苏省460多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将统一实施新政: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2016年底前,江苏二级以上医院(除儿童医院)门诊全面禁止静脉输液。据了解,我国并未在国家层面对医院的门诊输液作出统一规定,但安徽、浙江、江西等地已明确出台对门诊输液的限制性措施,直至全面取消。 过度输液危害大 存在健康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是世界上滥用抗生素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过度输液十分突出。这既有少数医生不负责的原因,也是少数医生面对部分患者要求输液治疗的无奈之举。不可否认,输液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不顾病情需要,过度输液,不仅造成患者多花费,医疗资源浪费,而且存在健康风险。过度输液会使一些病菌产生耐药性,最终可能演变为令人谈之色变的“超级细菌”。当抗菌药的研发速度赶不上耐药性细菌的繁殖速度时,人们就将面临“重症感染无药可用”的巨大风险。 是利益使然 回顾我国静脉输液史,不难发现,泛滥是从1990年后开始的。即使是住院病人,1990年前也不是都选择输液疗法。从1998年到2009年,短短11年间,中国输液产量增长了4倍多。近十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为了控制输液率、控制抗生素滥用、扭转儿科困局,也想过很多办法,包括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总体说来,知之非难,行之不易。剖析“吊瓶森林”屡禁不止的原因,人们第一反应是“以药养医”。的确,过度医疗都是利益使然,过度输液亦不例外。当医院的生存和发展主要靠药品收入,当输液比其他给药方式的利润空间更大,大处方、滥输液便难以避免。 过度输液亟待杜绝 医院负第一责任 在这个问题上,医生居于主导地位,处于信息不对称关系中有利的一方,所做出的决策具有权威性,必须承担主要责任。因此,对医生处方进行约束是最低成本、最有效率的控制。医院层面,破除“以药养医”才能有效缓解过度输液之痛,取消药品加成、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一些省市已开始此项改革),降低公立医院逐利冲动。否则,过度输液局面就难以扭转。同时,医保也可以合理介入,对一些不需要输液治疗的常见多发病,可以通过医保拒付等手段对其进行调控,鼓励医务人员和患者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输液,合理使用药物。特别是将那些常见、效果好的口服药物、肌肉注射针剂,纳入医保药品目录,并保证临床供应,供医生与患者合理选择。 需全社会努力 过度输液问题的存在,不仅是单纯的医疗问题,其背后折射出我国医疗机制与体制、社会诚信、国民健康知识素养等方面因素的缺失和不完善。要想改变当前过度输液的现状,仅靠取消门诊输液还不够。在医患关系紧张的状态下,特别是在患者的压力和单位创收压力较大的现实境况下,即使少数医生想减少输液,也可能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杜绝过度输液问题,让医生、患者能够从容选择,使医疗行为回归到尊重科学、遵循道德伦理的轨道上来,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当务之急是,需要医疗机构的自觉意识和摒弃利益博弈思维,严格按照“限抗令”的有关标准,合理使用抗生素,能用的尽量少用,能不用的坚决不用。政府部门要加强公众健康教育,让老百姓认识到过度输液的危害性,以更科学的视角珍惜身体健康,自觉抵制滥用抗生素。特别是应将那些常见、效果好的口服药物、肌肉注射针剂,纳入药品采购目录,并保证临床供应,供医生与患者合理选择。 需要在公众中形成共识 在过度输液上,一味指责医院、医生并不公允,某种意义上,它是一个医患“共谋”的结果,因为很多患者或儿童家长本身就患有严重的“输液依赖症”,动不动就要求“打吊针”,一些人“病久成良医”,连要用什么药都一清二楚。尤其是一些着急的家长,孩子一发烧就要求医生给孩子输液,认为挂盐水能迅速退烧、康复。要是医生不应允,劝他们采用口服药,他们可能不满意,不认同医生判断。要是公众用药习惯不改,就算公立医院门诊取消了输液,他们还会往能够提供输液服务的小诊所跑。是以,强化公众健康教育很有必要,医院、网络、媒体等多渠道让公众了解过度输液的危险性,从而提升抵制过度输液、滥用抗生素的自觉性。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这是世界卫生组织用药原则,未来必须下大力气普及医学常识,并在公众中形成共识,促进全民健康。 反对过度医疗从限制输液做起 随便就输液,就等于本可不做手术的硬要开刀,其本质是过度医疗。过度医疗不仅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耐药细菌的增加,加大患者的负担,而且会极大地遏制医疗技术的进步。这就如士兵练习枪法,如果允许一枪散射百颗子弹去打靶,那么谁还会去专心钻研一颗子弹命中靶心的技术呢?据统计,国际上每年每人2.5到3.3瓶的平均输液水准,到了我国就变成8瓶,这是一个令人汗颜的数字。如果不改变医生看病对于输液的高度依赖,不摘掉“吊瓶大国”的帽子,那么,减轻看病负担、提高诊疗水平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所以,安徽、浙江、江西、江苏等地明确出台对门诊输液的限制性措施,是一件对医患双方都有益的善举。对患者而言,这样的措施不啻为一道护身符,挡住了过度医疗掏空钱包、祸害健康;而医院一方也应明白,一味地依靠滥打“点滴”赚钱,不仅风险大,可能导致医患纠纷,而且实在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绝非长久之计。反对过度医疗从限制输液做起,是对当前医疗乱象的当头棒喝,但愿它能让更多手握开处方大笔的医生清醒。 然而,在利益的诱惑下,若无切实的配套举措,限制输液的措施能否很好地落实,还是个疑问。比如,你不允许在大医院的门诊打“点滴”,他会不会开了“点滴”然后到背街小巷的私人诊所里去打?另外,堵了此门,二级以下的公立医院门诊,会不会成为滥打“点滴”的另一个热门去处?若如此,那就成了按下葫芦浮起瓢。显然,对于这些可能产生的漏洞,还需在实践中通过进一步完善制度来堵住。 (据经济日报、广州日报、长沙晚报等综合) |
关键词:过度输液,医疗,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