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长城原创 >>

揭开“少女妈妈村”的社会疮疤 传统陋习该改改了

来源:长城网 作者:芦静 2016-07-16 00:55:01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语:今年7月11日是第27个世界人口日,联合国人口基金将主题确定为“投资于少女”,倡导投资于少女的健康和教育;国家卫生计生委、全国妇联将中国宣传活动主题确定为“关心女性幸福,关爱妇幼健康”。然而,记者在海南临高县等地的渔村调查发现,少女未婚早孕早育现象普遍,最小的14岁就当了妈妈,个别30岁就成了奶奶或外婆……传统陋习留下很大隐患。

  “少女妈妈村”是被社会遗忘的角落

  贫穷落后

  一般情况而言,这种现象都发生在贫穷的地方。这些小渔村也都是贫穷的,是被现代经济之风没有吹拂的地方。当我们的经济发展遗忘了这些地方的时候,才孕育出了“少女妈妈村”,而与之对等的就是“少男爸爸村”了。

  教育稀缺

  这里的教育是落后的,很多人还是未成年人就辍学了,有多少人能够走出渔村?走不出渔村不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走出渔村,而是没有走出渔村对等的知识,他们走出渔村能够做的事情,就是出力流汗的打工。当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时候,当小山村、小渔村成为教育发展遗忘角落的时候,有了“少女妈妈村”一点都不奇怪。

  文化寂寞

  说文化寂寞都有点文绉绉的了,其实这里面的问题则是无事可做,无真正高雅的娱乐活动。正如报道所说的那样,很小的时候,孩子就开始喝酒,就开始打牌,就开始赌博,除了到网吧上网,还有人及早的接触了黄片。生活在这样的文化寂寞的环境里,那些小渔村的未成年人早早的“坠入爱河”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少女妈妈”是思想顽疾的牺牲品

  是女性权益地图上的暗角

  十几岁的“少女妈妈”,甚至都让人难以选择到底应该是用妇女权益评价还是儿童权益评价。当职场性别歧视、就业性别歧视、公共文化产品的性别歧视正在被城市女性反复甄别和批评,边远乡村的女性甚至连基本的人身和生育自主权都难以保障;当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先发城市涌起,一些落后地区的女性们甚至被虐待还不自知。这些“暗角”的存在,将妇女儿童权益的保障问题拉回原始语境,让人看到了幅员广阔、传统坚固、地区间发展脱节的社会中,女性权益保护议题的复杂和不连贯。

  折射陈旧迂腐的思想观念

  这些渔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渔村,过着近乎与世隔绝的日子。捕鱼是他们主要的经济来源,由于风险系数较高,于是较早关注孩子的婚姻问题。早婚早育经过时间的洗礼,没有随着“大时代”而消亡,反倒在“渔村里”沉淀为一种习俗。有些渔民的孩子还在念小学时,家长就前往学校物色儿媳,若是相中就会上门提娃娃亲。孩子在婚姻中,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甚至存在孩子早恋后奉子成婚的现象。

  至于早恋,家长更是持以默许纵容的态度。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生理与心理上,都在发生较大改变,父母和学校的引导与纾解至关重要。然事与愿违,渔民孩子多为“半留守状态”,时常可见的景象是“一群十五六岁的年轻人凑在一起打牌喝酒,出入网吧”。而在学校里,性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家庭教育缺位、学校监管不力,无形之中催化着早恋现象,继而也纵容着早婚早育的“薪火相传”。

  无疑,早婚早育早已不是社会主流,但在有些“边缘地带”依旧是沉疴宿疾。在这些思想顽疾的侵蚀之下,早早成家立室的少男少女,成了这些陈规陋习的牺牲品。且不说未到法定年龄的事实婚姻不受法律保护,早婚的少女一旦怀孕,既不利于母体和胎儿健康,也会因为年龄尚小而无法妥善处理家庭矛盾。然而遗憾的是,“少女妈妈”何止存在于“这个渔村”,还存在于许多其他未知的“渔村”。她们自己都还是稚气未泯的孩子,甚至不懂得什么是爱,什么是性,却要莫名地背负起“妈妈的责任”。

  暴露渔民子女整个群体的发展困境

  “少女妈妈”的悲哀不只是这些当事者个体的不幸,更是我们整个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的悲哀。虽说结婚、生子都是人生必将步入的既定轨道,但如果过早地挑起养家糊口与结婚生子的重担,未来生活的质量实在难以让人乐观。这不仅是对当事者的不公平,还会催生一系列的社会危害,小则面临分娩风险造成难产、畸形等不良后果,大到损伤教育公平,破坏《教育法》《婚姻法》等系列法规的制度威严,危及社会的和谐稳定。

  常言道,治贫先治愚,救命先救心,“少女妈妈村”的背后所暴露的,不只是价值观的迷失与错位,更有渔民子女整个群体的发展困境。所以,“少女妈妈村”的社会疮疤,我们即使再痛也要狠心撕揭。但如何揭,也是一大难题,考验着职能部门的工作智慧。根本之道还需转变观念,要加大宣传与引导,强化群众的守法意识,扭转畸形的生育观,避免这类陋习重新滋生,渔民群体的人生也才有打破瓶颈、实现逆袭的可能。

  改变“少女妈妈村”呼吁立体式关怀

  形成对女性权益保障的合力

  2015年的数据显示,我国有24.7%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求助于派出所、110指挥中心、街道、居委会的不到40%,家暴的发现和预防机制实际上付之阙如;比如,“少女妈妈”村的形成事实上是公权力默认的结果,否则,未成年人结婚逃不过法制部门的法眼,少女办理准生证也难以在计生部门过关。陈规陋俗属于文化范畴,确实需要长久矫正,但没有权益保护部门一点一点在地图上钉下文明的“桩子”,平权文化和权利思想无法自动照亮这些“暗角”。

  马丁·路德·金有言,“任何一个地方的不公正是对一切地方的公正的威胁。”同样,对于女性权益保障,不能止于宏观上的“总体向好”,只要有一位女性还在遭受暴力和虐待,我们整个社会就尚未完全走出野蛮和愚昧。如果说此前我们的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工作,更重视基本法规、基本建制的形成,现在则应更重视补短板,把目光投向那些包括“少女妈妈”村在内的角落,以最弱势女性群体的保护状况,来厘定整个社会女性权益保护的进度。

  社会当施以合力

  常言道,治贫先治愚,救命先救心,“少女妈妈村”的背后所暴露的,不只是当地人价值观的迷失与错位,更有渔民子女整个群体的发展困境。所以,“少女妈妈村”的社会疮疤即是再痛我们也要狠心撕揭。但如何揭,当然也是一大社会难题,同时还考验着职能部门的工作智慧。根本之道还需转变观念,作为地方政府,当地方面要加大宣传与引导,强化群众的守法意识,扭转畸形的生育观,如此,才能避免“少女妈妈村”的社会疮疤重蹈覆辙,渔民群体的人生也才有打破瓶颈、实现逆袭的可能。

  要改变与解决“少女妈妈”村的这一现象,就必须对她们进行立体式的人文关怀。当地的民政、妇联、计生、各村组干部,都应该积极作为,尽力做到早发现、早疏导甚至是早干预,而不能听之任之,至于教育与法制等部门,则应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只有根子上的意识改变了,“少女妈妈”村才不会再次出现。

  (据光明网、新华日报、京华时报、东方网、四川新闻网、红网等综合)

关键词:少女妈妈村,思想顽疾,价值观

责任编辑:芦静
版权所有  长城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1号  冀ICP备100013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