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育改革 “过半高职生为农村娃”不必过度解读
导语:日前在京发布的《2016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农村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农家子弟的比重逐年上升,目前已达到53%。高职毕业生月均收入连续五年增长,毕业3年后月收入5020元。 “过半高职生是农村娃”的喜与忧 如此一份报告中,最受人关注的显然仍是两处地方。一处是“高职院校农家子弟的比重逐年上升,目前已达到53%”;另一处是“高职毕业生月均收入连续5年增长,毕业3年后月收入5020元”。可以想象,如此数据,很容易让围观者甚至是媒体衍生出一种判断:伴随着毕业后收入的不菲,与逐年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选择职业教育,是一种双赢现象,既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农村孩子实现了向上流动。 对“过半高职生为农村娃”的报告结论,一些人表示担忧,认为农村孩子读高职是被普通高校或重点大学边缘化的无奈选择,农村孩子应当在普通高校或重点大学里占有相当数额……说白了,有这种忧虑的人对高职还是有偏见的,似乎读高职就比读普通高校或重点大学的孩子低一头。 “过半高职生是农村娃”的报告结论,自有让人感到欣喜的一面:在那么多高职院校的在校生中,农家子弟的比重目前已经过半,可见,越来越多的农村娃,越来越重视学习并掌握就业技能——谁说越来越多的农村人正在信奉“读书无用论”?然而,农村娃占据高职教育的大半壁江山,又让人感到有点担忧:这会不会进一步造成阶层固化——大多数农村娃,只拥有读高职院校的机会? 不必为“过半高职生为农村娃”而纠结 就业能力更强 诚然,有的农村孩子确实想读普通高校或重点大学,之所以读高职是因为高考成绩低而进入不了普通高校或重点大学。不过,高职也是高等教育,且在当下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是由于近年来,高等教育普及化,用人单位已经不再迷信学历了,更看重的是求职对象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相比较而言,高职毕业生具有相当的技能,其动手能力较一般普通高校的毕业生要强一些,因而,高职毕业生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更强,这也正是高职院校越来越受到重视且快速发展、规模日益扩大的内在原因。 是务实的选择 农村孩子往往家境不是很富裕,他们既想受高等教育,又想学得一技之长,早早毕业工作赚钱养家或养活自己。因而,读高职也在情理。如今,是学习型社会,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是深入人心的理念,想继续深造,不一定非待在学校脱产专门学习,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接受高等教育的深造。从这个角度看,农村孩子读高职是务实的选择。 传统偏见正在转变 其实,国内正在转变并摒弃对高职的传统偏见,且加大投入,不断推出扶持高职发展的系列举措,读高职也风光,没有什么抬不起头的。至于农村孩子是否应当在普通高校或重点大学里占有相当数额,这用不着强制规定。高职、普通高校或重点大学的录取自有其合理规定,应按着规矩来,总不能为了让农村孩子在普通高校或重点大学里占有相当数额而坏了规矩,把高考成绩不达标的农村孩子强塞进普通高校或重点大学吧,那是教育上的不公平。 勿以“钱途”谬赞农村孩子上高职 要来分析“过半高职生为农村娃”的现象,其实离不开一些基本的前提。譬如,农村孩子习惯于上高职,到底是自由的选择,还是某种被迫的选择?以现实的数据来对比,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教育研究者的数据就显示,由于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农村孩子上大学特别是上重点大学的机会越来越少,“过半高职生为农村娃”更是一种无奈选择的结果。 再譬如,来自农家的高职毕业生毕业3年后月收入5020元,月均收入连续5年增长,这代表的是一种收入的水准,却并不代表着职业教育和职业工人的成功。应当承认,就算是到了今天,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都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轻看心理,职业工人的现实发展空间依旧相对有限。由此再来推论“过半高职生为农村娃”是一种可喜的现象,依旧显得过于拔高。 不是说“过半高职生为农村娃”不能接受,但不能以“钱途”谬赞农村孩子上高职。如专家所指出,人口红利在消解,中国需要出现越来越多的“高级蓝领”,这至少会是一代人的事业。可以预料,职业教育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快,也会有更多的学生选择职业教育。但无论如何,迄今为止,“过半高职生为农村娃”仍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此种不正常,需要教育改革,需要社会职业教育心理的改变,来逐渐加以消除。 (据长江日报、河北日报、红网等综合) |
关键词:农村孩子,高等教育,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