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城市文明素质 如厕文明不是靠摄像头吓出来的
导语:近日,重庆石油路某公厕门上贴出了安有摄像头的通知。这一来,在周围居民中引起了不小议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记者在厕所的各个地方转了一圈,确实没有发现任何有类似摄像头的东西。看来,这只是公厕管理方为了对付损坏公物行为作出的无奈之举。 公厕装摄像头的做法有待商榷 方式欠妥 不文明现象确实让人头疼,尤其是在一些公共设施上,很多人都抱着我就用一次的心态忽略对公共设施的保护,甚至还有人进行破坏,这给公共设施的维护和管理机构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和管理负担。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公共设施,很多部门都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不过,在公厕里装摄像头这种方式似乎有些不妥。 威慑作用减弱 显然,该通知有着提醒注意如厕文明的良好初衷,然而,“安有摄像头”用一种威胁、恫吓的方式来表达文明守则的重要性,会让大众不舒心、不放心。虽然此举最终并没有侵害公众隐私,但不知情的人还是会吓一跳,而一旦人们知道了摄像头的真伪之后,其威慑作用会大打折扣。 限制了管理机构自身监测范围 众所周知,摄像头是一种能够拍摄到周围环境并将影像资料进行传输和保存的设备。公厕中一旦安装了摄像头,就能够把其内部人物活动甚至一些细节拍摄下来。这种方式的确能够起到监视公厕内每个人的行为,从而达到约束的作用。但是,这也可能导致个人的泄漏隐私。而且摄像头的安装也很可能限制了公民正常使用公共设施的权利,同时,对管理机构自身监测也具有一定的限制性。 相信很多人在得知公厕里有摄像头之后,都会出现抵触心理,因为,很难保证自己的隐私不会受到侵犯。从而选择不会去使用这样的公共设施。而且,对于摄像头的安装机构来说,肯定不能将镜头对准便池附近,否则就会有侵犯公民隐私权的问题。可对准其它位置,监视行为自然就大打折扣了。显然安装摄像头其实是限制了公民的正常利益也限制了管理机构自身的监视范围。 保护公共设施还应因地制宜 在城市建设里,公厕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公共设施。尤其是人口密集地区,公厕的使用率是很高的。人流过多,自然会给公厕的环境和设施的保护带来一定的影响。要想真正保护公共设施,还应因地制宜,像公厕这样涉及隐私的地方,监视器材的安装就显得不够明智了。可以采取保洁人员勤巡视,多检查的方式进行治理。并且,清洁工具属于公共财产应当妥善保管,在使用结束后要放在储物室里。同时也可以设置无烟区,防止公共设施受到烟、火的损坏。 公厕不同与一般的公共设施,它属于群众处理私密问题的处所。而且,公共设施就是为了群众服务的,安装了摄像头既有侵犯公民隐私权的嫌疑,也得不到必要的效果,实不可取。当然,相关部门如此决策实属无奈,公共设施服务于大众,那么,作为每一位公民也不能置身事外,应当视公共设施为自家的东西来进行保护。只有大家配合相关部门的管理,保护好公共设施,才能更好的享受公民的权利,让不文明现象彻底消失。 文明不是“吓”出来的 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 而所谓教养就是教育养成,重在教,贵在养。如厕文明的培养,更多需要靠宣传引导,而不能是简单粗暴的吓唬。2013年9月, 《深圳市公共厕所管理办法》颁布,其中“在便器外便溺罚100元”的规定被热议为“尿歪罚款”。然而,办法出台一年半时间,一张罚单都未开,成为坊间的谈资和笑柄。 应该看到,摄像头和罚款在其他方面可以解决问题,但在文明行为的培养上是行不通的。如厕文明尤其具有特殊性,安装摄像头是不可行的,罚款也难以取证,以此吓唬人可能还会激发一些人的逆反心理。事实上,“人的心中都有个孩子,特别容易和纯真接近”。培养文明意识,需要运用“南风效应”,正面引导,循循善诱,唤醒每个人心中的单纯和美好,共同维护环境卫生和公共设施。 在许多国家,公厕都会贴各种温馨幽默的标语,让使用者觉得小小的行为,赚到大大的道德成就感。与其用摄像头吓唬人,不如正面交流沟通,有话好好说。通过设置幽默标语,让人们在会心一笑之余,主动配合保洁工作。 提升文明素养还需建立长效机制 文明的基础是诚信,用狂放的语言、虚假的摆设来警告人们,本身就是一种不文明行为。提升城市文明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温馨、到位的服务与依法依规的管理齐头并进,才能标本兼治,倘若一味追求劲爆的通知效果,不仅增加市民的抵触心理,也降低了城市的管理水平及规则意识。 文明是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自觉自律行为,威吓出来的文明是伪文明。幸亏这只是一个虚假的摄像头,雷人通知在舆论聚焦之后想必也很快撤下,但通过其中的无奈折射出的文明困境,还是值得不断反思。提升文明素养,不急于一朝一夕,不假于一计一策,唯有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文明社会方能“积跬步以至千里”。 (据长沙晚报、北京晨报、西安晚报、荆楚网等综合) |
关键词:公厕,摄像头,文明 |
相关新闻
• | 让中华文明与奥运文明同命共燃 |
• | 吸引眼球与网络文明 |
• | 人不能和狗一般见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