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长城原创 >>

清除视觉垃圾 剑走偏锋一“污”成名是短视行为

来源:长城网 作者:芦静 2016-08-19 14:35:4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语:“Kao!”“哎约我烤”“厕所串串”“尚床吧”……这不是在说脏话,而是郑州街头一些餐饮商铺的名称,“污”的程度令人咋舌。近几年来,各种令人匪夷所思的商铺名称在郑州悄然出现。不少市民认为,这样的确可以吸引消费者,但商铺名粗俗化的倾向也令不少人反感,应适可而止。

  街头“污店名”是文明“牛皮癣”

  是一种“打擦边球”的投机取巧

  郑州街头“污店名”的纷纷出炉,看来颇显挖空心思、绞尽脑汁:除了餐饮商铺的“不取寻常名”,诸如“小三发型”“私奔吧”(旅社)“苍老师”(情趣用品)等的店招,同样令人眼界大开、浮想联翩。不过,正如到此旅游的外地游客所质疑,这样的“杰作”见得多了,对一座城市的形象是喜是忧?

  现实中,某些商家对堂堂正正的店名不屑一思,偏要苦心孤诣地往“污”里取,这无非是一种“打擦边球”的投机取巧。目前,相关法律法规仅规定了不可使用粗俗词汇的拼音和英文字母,以及广告宣传不得违反社会主义和谐风尚,但谐音和方言仍存有一定的“灰色地带”。据说,那些“污”光闪闪的奇葩店名,有不少是为了迎合顾客的喜好。对此,且不说喜好有众有寡、迎合要讲底线,而一味让低俗庸俗的“店名文化”充斥社会,这种趣味就值得警醒与反思了。

  是“视觉垃圾”

  或是出于店铺成立时的地域性,或是吃货群体私下的习惯称呼,店铺老板力求迎合消费者的喜好而专门改名,可谓“用心良苦”。更有商家解释,选用粗俗用语,是表达“对世事无奈的情感宣泄和不屈不挠的人生态度”。如此说来,在郑州街头,出现“饭醉营”“小三发型”“疯干故事”“私奔吧”(旅社)“苍老师” (情趣用品)等令人浮想联翩的店名,着实像是商家绞尽脑汁的“杰作”。

  殊不知,这些迎合新潮,具有另类含义的店名,却怎么也脱不去“粗俗化”的外衣。“污”名化店名,为求吸睛剑走偏锋,造就的只是城市里的视觉垃圾。诸如“哎约我烤”“尚床吧”等店名并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谐音”取名法,而是往粗俗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些低俗不堪的店名,容易引发公众不恰当的联想。谐音和方言词汇中的隐晦含义,消费者一看就“懂”,可其中蕴含的“人生态度”有几分积极意义?

  街头商铺店名太“污”折射监管缺位

  打着法律的擦边球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九条规定,广告不得出现“妨碍社会公共秩序或者违背社会良好风尚”和“含有淫秽、色情、赌博、迷信、恐怖、暴力的内容”。若发布规定禁止情形广告的,将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发布广告,对广告主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可以吊销营业执照。而据了解,商家前来工商局进行营业执照申请注册时,工作人员严格按照《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进行审核,如此应该不会出现太“污”的店名,可为何却仍然出现了?让笔者觉得一事很奇怪,据工作人员估计,“这些店家宣传出的店名应该和实际注册在营业执照上的不符,在打擦边球。这就涉及广告宣传范畴的违规行为。”店名和营业执照上的名字毫无疑问要相同,出现不符就是违规行为,就要受到纠正和惩罚,可工作人员却说店主在打擦边球,这打的是什么擦边球?恐怕是监管的擦边球吧。

  《个体工商户名称登记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个体工商户名称牌匾可以适当简化,但不得对公众造成欺骗或者误解。”部分商家的店名与实际注册的营业执照并不相符,却借“个体工商户名称牌匾可以适当简化”之便,而所取店名则对公众造成有意无意的欺骗和误解。这些暗度陈仓的短视行为,实际上已经触犯相关法律规定。

  是监管懒政所致

  如此低俗的店名,的确应该受到处罚。但是,郑州市工商管理部门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国家虽然放宽了企业登记注册准入门槛,但并不是说企业获得注册之后就可以随便任性,甚至以身试法。

  郑州市街头出现粗俗化的商铺店名太“污”,归根结底是监管缺位。表面上看,这是商家的错误。但仔细一想,主要责任在于监管者懒政所致。如果郑州市工商管理部门从市局到分局,从分局到每个工商所都能认真履职尽责,这些问题就会随时得到纠正,就不会让新闻记者去操这份心。那么,这个责任必须由郑州市工商局来承担。而且,应当从中吸取教训,分内的工作不能让记者曝光以后被动地去整改。如果记者曝光了,说明监管部门存在着严重失职和渎职行为。至于如何依法惩罚商家的违法违规行为,那完全是工商管理部门职责范围内事情。

  店名太“污”,需要得到及时纠正

  对此,工商部门不能坐视不理,更不能听之任之。对于仍然处于灰色地带的方言和谐音,需要进一步审查核准,刻板机械地“依法办事”有时未必是一种积极作为的表现。显然,这些店铺的谐音低俗,既不利于良好社会风尚的构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塑造,实质上也与广告法中“不得出现含有淫秽、色情、赌博、迷信、恐怖、暴力的内容”的规定背道而驰。亟须依法予以处罚,强制责令更名。

  赶潮流、求新奇、博眼球,绕开法律的红线走,迎合公众的猎奇心理,是商家取“污名”的套路所在。可如果拥有足够的观众,结果却把戏给演砸了,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打造好口碑关键还在于商品的质量过关、店家的服务给力。依靠低级粗俗的店名并非上策,给当地城市增添的更是一个大写的“污”。

  (据东方网、南方网、长江网、红网等综合)

关键词:餐饮商铺,粗俗化,文明

责任编辑:芦静
版权所有  长城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1号  冀ICP备100013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