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长城原创 >>

大学生暑期沉迷刷手机刷掉了宝贵的“青春流量”

来源:长城网 作者:芦静 2016-08-25 23:59:45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语:8月,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在来自全国的1937位大学生中发起投票,55.06%的大学生表示暑假基本“宅”在家刷手机度过。同时,在面向180余所高校的622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72.87%的大学生受访者表示曾对暑假有过规划,其中36.34%的规划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36.28%的大学生受访者对自己的暑假生活表示满意,52.73%的大学生认为满意程度与金钱无关。

  大学生暑期偏爱“宅在家中刷手机”令人忧虑

  手机依赖症是种社会病,大学生群体自然也难以幸免。不过,超过五成的大学生在暑期无所事事,“宅在家刷手机”则证明依赖的严重性。手机只是消遣之物,偶尔刷刷用于打发时间也无可厚非,但若一个假期都基本用于玩手机,则表明大学生没有做好假期规划,没有比玩手机更有意义的活动,处于极度无聊的状态,自然就只能寄望于“手机度日”了。如此看来,手机依赖只是表面现象,对自己不负责任的放任,并把美好的时光交付给手机才是实质。

  与“宅家刷手机”不同的,实习、兼职、备考、社会实践或者旅游,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场景,收获的也是迥然各异的成效。实习让自己有了更多的职场体验,社会实践让自己有了更多的社会经验,备考可以让自己有更高的层次,而旅游也可以达到“行万里路”的效果,无论选择那一种方式,都比“宅在家刷手机”更有意义。

  大学生群体如此,中小学生的状况也难言乐观。“不知如何度假”已成为一种共象,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教育命题。某种意义讲,“宅家度假”是一种习惯的延续,从小学到大学都一脉相承,并非大学生时期才形成如此状态。

  大学生过度刷手机,别怨手机“魔性”大

  缺乏长远人生规划

  正如新闻中的代晴同学,因为她的计划是毕业后去国外读研究生,所以,在出国留学的目标激励下,暑期也成了她的人生加速期。相较而言,这些宅在家中刷手机挥霍青春的大学生,对于人生规划并不够明确,是一大原因。

  惰性心理在作祟

  根据调查,72.87%的大学生受访者表示曾对暑假有过规划,但其中36.34%的规划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笔者相信,这些把暑期埋在家中手机里的大学生们,很多肯定也都有过暑期规划,但是,在享受人生的惰性心理影响下,放弃了原来的宏大规划,转向“堕落”。

  从众心理

  “暑假这么热别人都在家中宅着,网络时代别人也都是手机控”等,总可以成为这些大学生的托词,别人怎样我便怎样,大家伙怎样我便怎样,成为他们的生活逻辑,没有明确的自我,随波逐流之下,“人在家中坐,心在手机上”成为暑期生活常态。

  还有很多事情比“宅在家刷手机”更有意义

  从调查的样本和实际情况来看,“第三学期”显然被过度的荒废了,学生要么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要么被家长所主导而参加大量的补习班,孩子无法根据自身的兴趣去选择度假方式,让他们找到除上网、看电视或者补课之外,更有兴趣的事,比如参加体育活动或者夏令营,或者联合搞一次社会调查以及参与社会实践,阅读几本书籍或者外出旅行等,即便是做假期工都比窝在家里更有价值。

  反观国外,绝大多数孩子都可以利用假期而做自己规划中的事,在美国,大多数学生会选择寒假来完成他们的义务服务工作。在法国,旅游是学生假期生活的一个重要项目。德国大学生假期的主要活动就是到国外去旅行,其经费很多是自己解决,靠平时打工攒钱。当然在国内,一些大学生度假方式也在悄然发生转变,比如利用假期先做些兼职,自己挣一些钱后再去考察或者旅游,或者共同研究一个课题,到公司实习或者打暑假短工,既体验到挣钱不易,又加速从学生向社会的角色转变。不过,这些还仅是“小众化”还不是“整体性”的表现。

  大学生暑期刷手机皆因“无事可刷”,摆脱手机依赖则应让他们的假期变得更有意义,从手机上将其解放出来。此既是一个社会命题,也是一个教育命题,唯有保持全面视野和采取综合手段,才能避免舍本求末或本末倒置。

  (据中国青年网、光明网、中国江西网、红网等综合)

关键词:大学生,暑期,刷手机

责任编辑:芦静
版权所有  长城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1号  冀ICP备100013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