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长城原创 >>

切莫“病急乱投医” 天价考研“保过班”是在玩噱头

来源:长城网 作者:芦静 2016-09-13 21:44:45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语:日前,随着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政策出炉,一年一度的“考研”大戏又逐步进入公众视野。记者调查发现,考研经济正逐步升温,各大教育培训机构更是迎来报名旺季,有教育培训机构甚至开设了学费近14万元的天价“保过班”。

  “考研保过”是在玩招生噱头

  由于考生市场庞大,每年这个时候,各大培训机构也纷纷瞄准考研族,他们不仅打出醒目的宣传广告,还推出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诸如报名培训班享“报名优惠券”或“报名立减2000元”等等。但是此类考研培训班价格均在万元以上,多数在2万元至5万元左右。此外,一些教育培训机构还推出了价格较高的天价“考研保过班”,有的甚至出现学费近14万元的“保过班”。

  “考研保过”,说轻的,那是在玩招生噱头,吸引考生眼睛;说得重点,那就是在公然进行虚假宣传,骗不明真相的考生的钱。等到考生花了巨款却名落孙山,去考研辅导机构讨要说法时,这些人立马就会露出本来面目,推三阻四,不肯退钱,折腾到最后,能拿回很少一部分赔款就不错了。

  天价考研“保过班”打的是“概率牌”

  抓住了考生对“保过”理解的误区

  一些学生看到“保过”自然会以为培训机构会提供一些“额外”资源,然而培训机构内部所说的“保过”其实是:今年没有过,要么保你明年过,要么退学费,“保过”的说法只是一种后续保障。并不是许多学生想的那样绝对能考上,“保过班”并不意味着能完全保证学生考上理想学校,如果没考过会退一部分钱,但只要学生过了初试,进入复试就完全没问题。由于很多学生前期和培训机构进行的是口头咨询报名,很少做深入了解,等交了钱、签了协议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

  有市场就有需求

  另外造成“天价培训班”的也不能只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考虑。考研热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别人都报我们也得上,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如果我考不过他钱如数退给我,如果考过了,万幸也达到我的目的了”,正是这样的思想助长了“天价”考研班的“嚣张气焰”,让天价考研培训班有市场有需求。其实培训机构其实打的是“概率”牌。如果其中有学生通过努力考上名校,那么培训机构顺理成章赚取10余万元的报名费用。由于是暴利,即使培训机构遵守承诺,向未通过的考生退还部分学费,还是只赚不亏。所谓的天价“包过班”、“协议班”只不过是商家的一种营销方式,即使有退费考生,培训班也稳赚不赔。

  抱着“成功”的侥幸心理

  其实这种事情报班培训与天价培训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考生试图想凭借短时间的培训以提高答题能力、取得高分,但事实上难度很大。但在“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的心理驱使下,还是偏向做“愿挨”的一方,也许可以为自己寻找些许心理安慰、增加一份信心。如果考生旨在通过面试培训班速成培养一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是不太可能的,这是靠平时的日常积累,只有平时的厚积,才能保证考场上的薄发。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只靠一时的培训就抱着“成功”的侥幸心理实不可取的。

  莫对考试保过班听之任之

  翻看近年来的重大考试泄题或作弊新闻,几乎总有考试培训机构的身影,而且是黑色利益链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

  考试培训机构鱼龙混杂,“保过班”大行其道,与工商部门与教育部门责任不清、监管不力是有关系的。有的培训机构在工商部门注册,有的在教育部门注册,有的根本就没有注册。在具体的监管中,要么是工商部门与教育部门踢皮球,要么是工商部门对助考培训不了解,或者教育部门又管不过来。对此,应尽快厘清主管部门及其责任,加大监管力度。

  监管必须有预防思维,将工作做在前面。基于考试培训机构的特殊性,应依据其主要培训业务明确主管部门。主管部门的监管,不能流于形式,而应对培训机构的法人、主要负责人、讲师等进行备案,对他们与考试命题人、组织人、招录人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查,并重点监控。一旦出现嫌疑现象,就应顺藤摸瓜,将整个利益链的涉事人都绳之以法。同时,要引入培训机构黑名单制度,决不允许以“污点”做“卖点”的现象存在。

  (据法制日报、西安晚报、荆楚网等综合)

关键词:考研,保过,招生

责任编辑:芦静
版权所有  长城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1号  冀ICP备100013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