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军民融合的瑰丽篇章【长城时评】
每当“神州”、“天宫”发射成功之际,大家从网上都能看到,一些地方、一些单位自豪地“晒”:这中间有着我们的贡献,我们参与了某环节的技术研发、飞行的跟踪监测服务……,我们为此自豪! 确实,在各有关方面齐心协力之下,中国的高科技、军工技术,日益举世瞩目,令人自豪!同时,人们也期盼着那些高精尖的军工科技、科研成果能更加充分地装备到国民经济中,为经济的转型升级、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更好地造福社会和民生,有更大贡献。 国际上,这方面的例子不少。当年,美国和前苏联进行军备竞赛期间,尤其是冷战结束后,美国很成功地把其中的一些军事科研成果运用于经济领域,有效提升了其经济水平和经济实力,在国际上占据了领先地位,也增厚了美国军工企业的实力,避免了单纯穷兵黩武的消耗。 一直以来,我国这方面的工作也在开展,旨在保持和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当年被称为“军转民”,也就是军工科技在民用领域加以转化,推动经济建设的技术装备进步。 在今天我国军工科技长足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日益迫切的形势下,军民融合的意义更为必要、更为重大。 中央对此高度重视,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年3月份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强调指出,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是一项利国利军利民的大战略,军地双方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认识思考问题,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军民融合的理念和要求贯穿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全过程,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事实上,今天的技术“军转民”、资本“民参军”,呈现的将是相得益彰、互利共赢的局面。 技术“军转民”,堪称是新时期军爱民的一种重要方式体现,这些(尤其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信息化领域的)先进技术,一经与民用产业相结合,其所形成的先进生产力,将是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强大动力,对国民经济水平整体提升、对极大丰富和便利人民群众生活,乃至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将远远超乎想象。例如,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原本用于坦克夜视仪的“非制冷红外辐射热探测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向民用转化后开发出汽车夜视仪,可以将驾驶员夜间行车的视野“人为”扩展,获得更大的安全距离;再如,为天宫二号发射提供“对表”服务的某军工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的面向民用市场的“世界上时间精度最高的手表”,具有授时、定位、指南针、高度气压测量等功能,受到公众尤其是旅友们的欢迎,去年销售收入超过7000万元。 而资本“民参军”,也会更加体现军工技术的价值,更加激发军工科技工作者的科研创造热情,更加有效保障军工科研的财力支撑。也是新时期地方、民间为军队和国防建设作出新贡献的一种体现方式。 令人欣喜的是,日前,河北省举行了高规格的全省军民融合大会,明确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中,坚持产业、园区、项目、企业一起抓,做大做强军民融合产业,助推河北经济转型升级,深化省部、军地战略合作,积极搭建平台,创造良好环境,推进军民融合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发展,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军民融合发展思路。河北省政府与火箭军、国防大学分别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第三届中国·河北(廊坊)军民融合暨国防工业协同创新成果展洽会推介军民两用科技成果2500多项,签署合作项目352项,总投资1103亿元。成立了京津冀军民融合无人机产业联盟、天线产业联盟、3D打印产业联盟等28个科技创新联盟,举办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国防科技工业协同创新、“一带一路”与军工国际贸易等三场高层论坛以及多场项目对接会。这都使得军民融合在河北省落到了实处、取得了实效,并为军民融合长远、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营造了良好氛围。 军民融合发展这座“富矿”,值得深度挖掘;军民融合发展的瑰丽篇章,值得满怀激情书写。有关方面继续扎实努力吧,理顺机制,搭建平台,积极对接,勇于创新,推动“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维护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更好地造福社会民生。(中国红) |
关键词:高科技,军工技术,军民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