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善之名行恶之实 “假公益直播”刺痛社会神经
导语:近日,一段视频揭穿了大凉山地区伪慈善志愿者群体的真面目。视频中,两名男子在快手直播平台上直播做慈善,安排凉山州某村村民站成两排,随后直播给村民发钱,直播结束后,这些人又从村民手中把钱拿回来。先发钱再收回去的“伪慈善”并非这一起。在网络直播兴起之后,多名打着慈善名义前往凉山州的“志愿者”,实际上却从事着借慈善敛财的勾当。 “假公益直播”乃以善作恶的精心策划 公益即公共利益、公共权益,是全体公民共同利益之所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公益事业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人们在满足了生活上的需求后,开始注重精神上的追求,公益事业因此有了更好的发展。“互联网+公益”是新型的公益传播方式,其本意是依靠互联网激发更多善念和潜能,释放更多正能量,获得更多关注。然而,奈何有些人以“假公益直播”的方式骗网民上钩,消解公益的“善意”;奈何困难家庭受欺骗愚弄,脱困解难未果,还成为人为策划的“活道具”。 假借公益之名慷慨行善,并不是沽名钓誉这么简单。“假公益直播”是以善之名作恶,非但没有任何公益而言,更是对公益的亵渎和悖逆,是对法律的公然挑衅。新出台的《慈善法》规定,开展慈善活动,应当遵循合法、自愿、诚信、非营利的原则,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假借慈善名义或者假冒慈善组织骗取财产的,由公安机关依法查处。假公益直播借公益之名行牟利之实,已构成民事上的欺诈,显然涉嫌违法。 公益事业是扶危济困的崇高事业,是凝聚民心,增强正能量的伟大事业。任何以公益之名为特定自然人谋私利的行为都是可耻的,有违社会公序良俗,有违社会公正公平,我们真正需要的是阳光慈善、快乐慈善、大众慈善,而不是“伪慈善”。 “假公益直播”刺痛社会神经 是对纯朴贫困群众的恶意欺骗愚弄 贫困地区的老百姓由于生产条件差,生活条件艰苦,信息闭塞落后,缺乏资源且交通不便利,不少人较为贫穷,有的还吃不饱、穿不暖、住不安,他们需要乃至于渴盼相关部门、机构和社会公益人士资助甚至是救助。当他们满心欢喜等来的却是“假公益”,而且自己成为其中的活道具,心里恐怕是“拔凉拔凉的”。虽然有的主播在作秀完成后,会给村民几十块钱或一点吃的,但他们以善的名义行欺骗贫困群众之实,不会有质的改变。 在“假公益直播”中,观众也是这场骗局彻头彻尾的受害人。直播平台推出“直播+公益”的终极目的,在于打造一种新型的公益传播方式,让公益活动获得更多关注、更高信任,从而依靠互联网的力量聚集更多善款。事实也正是这样,据报道,“杰哥”等主播每天收到观众的礼物价值5000到1万元不等,每天却只拿几百块的东西作秀糊弄观众,这恐怕就是通过假公益来真骗钱了。所以在报道中一位律师认为,这类“公益主播”此举已构成民事上的欺诈。恐怕会伤及真公益项目的开展。 危害公益 直播做公益,自然也受到欢迎,毕竟是在做慈善,使人受益,可谁能想到,直播公益竟然是造假,发放的钱物在直播之后全部收走。那些受资助者完全是成为了道具。而那些造假的“公益主播”却会从中受益,据了解,“(这样的)直播每天都有,人气也很高,最多的时候有5000人在线观看。”“公益主播”每天收到的礼物价值5000到1万元不等。这不难理解,粉丝以为“公益主播”真的在做公益事件,自然也要解囊相助了。可钱物却往往进入了主播的口袋。 现在“公益主播”造假是互相揭秘,相互攻讦曝露出来到的。让我们清楚了那些所谓的“公益主播”原来是披着羊皮的狼,搞的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勾当。可如果不是因为内讧,可能至今我们也不清楚。“公益主播”造假危害极大,首先受伤害的是公益事业。公益是最为脆弱的,一旦被披露真相,知道造假真相之后,以后谁还相信?其次是那些被摆布的当地受资助村民,他们仅得到可怜的报酬,只有几十块钱,或一点吃的,以后他们还会相信慈善吗?恐怕对任何公益项目均不会再相信;再次,“公益主播”也会是最终受害者。等粉丝们知道真相之后,恐怕是不会再送礼物给这些“主播”了,自然也会纷纷离开,这些造假的“公益主播”会在不久的将来尝到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苦酒。 是对道德的无情践踏 “乐善好施”是我们民族自古崇尚的美德,但揆诸近年来的一些社会现实,从一些机构对公众捐款去向的不透明处理,到某些公众人物“诈捐门”事件的频演,再到新兴“公益众筹”受到社会质疑,“公益”这个字眼逐渐被阴谋论所裹挟。然而,“假公益直播”却无情地又一次击垮了公众的心理防线和社会的道德底线。 是对法律法规权威的挑战 假公益直播由于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而从中获利,已经构成民事上的欺诈行为。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出台的我国首部《慈善法》中也明确了非营利的慈善活动原则,其中第三十六条明确规定: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假冒慈善名义骗取财产。因此,“假公益直播”不仅与道德的要求相去甚远,还与我国“依法治善”的法治精神背道而驰。 公益直播“伪慈善”乱象亟待整治 民间慈善原本是被寄予厚望的,但是,借助网络直播等新兴平台,率先活跃其中的却是一群骗子。眼见不一定为实,有图不一定有真相,科技方便了生活也方便了骗子,这或许没什么不正常的,骗子永远也抓不完,总能不断转移阵地。在政府部门介入调查的同时,粉丝当有避免沦为脑残的自觉,平台当有避免滋养骗子的警醒。 《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12月1日就将施行,和去年的O2O市场一样,一张直播平台的“死亡名单”或许正在酝酿。技术无罪,但是监督有责。还记得快播吗?“伪慈善”会否已向某些直播平台发去“死亡邀请”? “假公益”活动屡见不鲜,不仅是上当民众“缺智”,公益环境生态“缺法”,更是恶搞慈善行为“缺管”。相关部门切实加强针对性的行政监管,从源头上管理好公益性活动的报批、审查和开展,才能正本清源,规范公益活动、净化公益环境;新闻媒体充分发挥舆论监管,撕掉假公益的虚伪面纱,及时曝光和谴责借公益之名行欺骗之实的不法行为,才能打造人人信任的公益事业;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到大众监管,炼就“火眼金睛”,拒买带有欺骗性的公益服务和公益产品,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提供线索,才能将“伪公益”清扫出门。 积德行善,善是无私,莫让公益演变为以善作恶的精心策划。 (据光明网、北京青年报、长江网、东方网、红网等综合) |
关键词:公益直播,伪慈善,道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