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长城原创 >>

磁山文化与中国历法的形成

来源:长城网 作者:申礼成 张海江 2016-12-05 09:53:48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长城网邯郸12月4日讯(记者霍文龙 通讯员申礼成 张海江)我国是世界上历法创立最早,最为精湛的国家,在人类历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历以回归计年,塑望计月,阴阳合历来反映日月五星等天体复合运动规律。历法是古代一切自然科学中的最初成果,又是天文学的结晶。历法以“出入以度”的科学方法,使幽隐难察的宇宙变化规律简化到一目了然的程度。古人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规律,总结出包括节气、置闺等内容的年月日时周期节律,用历数予以表示。

  历字的繁体字写法为“曆”从厂从,下正以日。历法以日(太阳)为主,月为辅,回朔结合的周期规律以揭示天文、气象、物候、律历等自然科学之奥秘,从而为天文、气象、农业生产等国民经济服务。不论物候、节气都是从计日开始的,民间流通的农历、万年历即传统的历法。

  我们知道地球每天不断地自西向东围绕其轴旋转一周叫地球自转运动,同时还知道地球每年不断地围绕太阳旋转一周叫地球公转运动。古代人民,起初对地球的这两种运动概念,不是清楚的,只能根据生活、生产的需要,通过长期对天象和物象观察,逐步认识时间规律总结出我国最早的古“四分”历。根据史书记载,这种历法是阴阳合历。有了一年中的时间观念后,进一步通过实践,逐步掌握了一年阴晴寒暖的天气气候变化规律,来确定四季。也就是节气概念的最早来源。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中,先民们采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来确定一年四季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二分二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已经相当有把握了。

  划分两分、两至这四个节气,都位于每季之间。古代定一年四季的方法,规定每季三个月,并以“孟”、“仲”、“季”来区别它。例如春季第一个月称“孟春”,第二个月称“仲春”,第三个月称“季春”,其余夏、秋、冬三季可依此类推。而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所在之间,分别为仲春、仲秋和仲冬。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节气数目越来越多。因为在一年之中,气候变化很大,且这八个节气时间相距很大,必然满足不了生产上的实际需要,所以还要确定其余相关的节气。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类文明程度不断提高,诞生形成了二十四节气,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太阳历,它告诉人们太阳移到黄道上,二十四个具有季节意义位置的日期,几千年来对我国乃至世界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将二十四节气引入历法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至今仍然久盛不衰。这就是我国古代历法极为优越的地方。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世界上也有一些国家使用过阴阳合历,但是他们最多只知道有两份两至,足见我国古代的生产和科学水平是相当高的。我国的古代的历法,在长达二千多年的历法史上,一直保持遥遥领先的地位。

  磁山遗址是当时华北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与仰韶文化相比而言)。由于遗址揭示了当时最早时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并获得了粟、家鸡、胡桃等多项世界性重大发现,而被专家称为“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界重大突破”,震惊了国内外考古界和史学界。

  磁山文化遗址从发现至今,经多次考古试发掘,在新石器早、晚两个文化层中,共出土了石器、陶器、骨器、蚌器、动物骨骸,植物炭化物等遗物万余件,同时,还有大面积的灰坑、窖穴及部分房址、壕沟、祭祀地(性质待考)等遗迹,内容十分丰富,含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而且有许多前所未有的重大发现。在这一新石器时代较早期遗址中,十分珍贵的是发现了不少关于原始农业起源的直接证据:这里分布着颇为密集的长方形窖壁垂直,四角工整的储粮窖穴,底部储存着丰富的粮食,经鉴定为旱地作物粟。与这些粮食直接相关的有大量规整的石磨盘、石磨棒出土,这些配套的石制工具显然用于粮食的搓磨去皮,同时还发现了能够用于农业生产的石斧、石铲、石刀、石镰等工具。这些发现第一次向人民展示了原始农业在新石器时代较早期的基本面貌和当时所达到的生产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磁山文化遗址具有鲜明的农业经济色彩,从大量出土的石制农具可以看出,磁山先民将山林砍倒烧光,“焚而不耕”的“火耕农业”阶段,而进入“翻土耕种”的耜耕农业阶段。储粮窖穴,库存粟谷达到14万斤,可见当时农业相当发达,已达到连年有余地步。说明当时农业有了相当大的生产能力,说明磁山文化时期有一套完善的历法,指导粟的播种、种植和收获,这与磁山文化出土的陶蓍草器和圭盘有着直接联系。在当时气候、地理环境条件,只有确定合适种植节气,粟才能有如此大的收获量。种植农作物有好的收成,掌握农时节气是关键。

  磁山遗址中出土了圭盘、占蓍草器两个制历划节的文物,向人们展示了八千年前磁山先民的智慧和才智。圭盘,圭卜日影之数,是对一年四季阴阳变化的“制器”。《易经》中记有“成象之谓乾(日光),效法之谓坤(日影),极数知来谓占(测卜)。”“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备物之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这些描述与圭卜日影极为贴切。圭,用土或石制成一个中心可插木杆的圆盘,一年四季二分二至四立尽在其中。占蓍草器,它是“立竿见影”以测“日”的插杆基座,也就是说用来测日影长度以掌握时辰、节气,以便祭祀、占卜、指导农作。圭盘和占蓍草器同时在磁山文化出土,说明“作甲历、定四时”在磁山文化时期已初步形成,二十四节气由此而来。磁山,中国二十四节气雏形,农历最早发源地。

  二十四节气在中国历法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二十四节气的诞生,为中国历法的形成,逐步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源与根。磁山文化时期的农业革命盛世,在这种环境中形成的二十四节气雏形,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历法的发展与完善。二十四节气在中国历法发展史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磁山,历法,古代

责任编辑:郑风莉
版权所有  长城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1号  冀ICP备100013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