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蓝天救援队跨省打捞内蒙古溺水遇难者遗体
队员们和当地群众开始破冰。王志强 摄
队长王东升在冰面指挥。王志强 摄
潜水员下水。王志强摄 潜水员在水中。王志强 摄
将遇难者打捞上岸。王志强 摄
长城网张家口12月6日讯(记者 张世豪)12月4日早晨6时左右,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一人落入大河口水库中的冰窟窿中。遇难者家属几经周转,拨打了400-600-9958向蓝天救援队求援。接到蓝天总队任务通知,张家口蓝天救援队12名队员迅速从三地出发星夜兼程千里奔波打捞遇难者。 12月4日上午近9时,张家口蓝天救援队队长王东升接到蓝天总队传来的信息: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两人一车掉入冰窟窿中,其中一人逃生,另外一人下落不明,急需救援。内蒙古自治区的蓝天救援队和当地的一些救援单位不具备冰下打捞条件,而张家口蓝天救援队则具有比较丰富的水下作业经验,2014年12月曾经在多伦完成一起冰下打捞救援。 接到通知时,王东升和秘书长王志强正赶往秦皇岛办事,已经到达北京与河北香河交界处,当即调转车头,由111国道经承德赶往内蒙古多伦县事发现场;同时,王东升将信息转发给队员们,一路队员从张家口市区出发沿张承高速经沽源,接1名沽源队员后,赶往多伦县。两路人马在晚上20时前后抵达多伦县,到达时当地天色已黑,但漫天飞雪,北风呼啸,气温已经降到-17℃。 向落水者家属详细了解有关情况得知:落水者同逃生者在12月4日驾驶一辆皮卡行驶在大河口水库的冰面上,车辆行驶到冰面较薄处落入水中;根据车辆定位,落水处水深大约12米,距离岸边近500米;现场无法进入大型工程车,需要潜水员破冰下水。家属表示,可以不打捞皮卡,但希望打捞落水者遗体。 当晚,王东升向队员们转发有关信息,希望后续队员能够携带潜水设备及时赶来;12月5日晨6时,队员昌盛、杨扬携带潜水作业器材从涿鹿出发,至宣化区接上潜水队员土豆急速赶往多伦。当天上午,前期抵达的王东升、王志强等队员在事故现场附近一所房子里设立了大本营;并向家属介绍蓝天救援无偿服务的性质,同时向家属说明打捞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并同家属签署了《无偿打捞协议》。 现场探查得知,从岸边到事发地点大概需要行走十多分钟;当时气温降至-20℃,风力4~5级。随后先期抵达的队员同多伦当地群众协调帐篷等事宜,以方便潜水队员达到后进行休整,同时也为打捞做准备。 5日12时,从涿鹿、宣化赶到的潜水队员同先期抵达的队员们汇合,到达事发地点后,各自就位,准备救援。经当地人员协调,借来两艘船只和几块木板,并运到事发地点;经过大家努力,在厚约十几公分的冰面上凿开了一片十多平方米的破冰区。 “现场风力已达到6~7级,加上被白毛风吹来的雪粒,作业的冰面一会就结了三四厘米厚的冰层。我们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搅动水面,防止结冰。队员们都戴着手套,但一旦沾水,马上同船、同破冰器材、同衣服冻在一起。”王志强说。 潜水队员的潜水服都是橡胶制品,入水前要挤掉橡胶同身体之间的空气,这些都要在其他队员的帮助下完成;冬季在这样的环境和现有的装备下潜极限是不能超过15分钟的,以防对队员们的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13:41,土豆、昌盛2名潜水员开始下水作业,经过水下搜索发现了遇难者的遗体,但遗体卡在皮卡的前排座位和后排座位之间,经过多次努力并不能将遗体拉出车外。救援队资金并不富裕,购买的干式潜水衣均为比较低价的,根本达不到冰下潜水防护要求。入水不久,昌盛的上半身已经湿透。13:58,土豆、昌盛2名潜水员上岸休整。队员们随即回到岸边,商讨下一步的打捞计划。14:50,队员们开始午餐,并进行短暂休整,同时进一步安排各项保障事宜。 16:12,火柴、土豆2名潜水员再次来到事发地点开展下水作业,但在下潜过程中,土豆的呼吸机出现问题,随即中止下潜;16:30,当地村民拿来另一套潜水装备,土豆在事发地点的冰面上完成更换,重新下潜;16:50,土豆、火柴2名潜水员将遇难者成功送上岸。17:15,队员门收拾装备,同时将事务移交给当地有关部门。此时,天色已经黑下来。 吃过晚饭已经是20时30分,队员们开始撤离,至5日24时后队员们陆陆续续返回家中。 “本次救援是我们经历的最困难的救援。其一事发地点距离岸边有近五百米,一些设备无法使用,加上遇难者在水下12米处,搜救难度极大;其次天气极为寒冷,冰面气温远远低于-20℃,加上五六级白毛风吹着白毛雪,导致从岸边到事发地点的物资特别艰难,很多队员也被冻病、冻伤;再次冰上保护工作也异常困难,冰面特别光滑,不少队员滑倒,破冰艰难,随破随冻,只能不停作业。”队长王东升说。 参与救援的张家口蓝天救援队队员:随波vs逐流、七彩神仙、火凤凰、萨力黑、小随波、木子、塞北山山、火柴、大漠胡杨、土豆、杨扬、昌盛。 |
关键词:张家口,蓝天救援队,内蒙古,遇难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