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电信诈骗钻了实名制的空子【长城时评】
近年来,电信诈骗频发,涉及层面广泛,被骗对象从徐玉玉等大学生到清华教授再到企业白领、公司领导,电信诈骗可谓“无孔不入”。这些诈骗活动大多是事先掌握了诈骗对象的个人信息实施的精准诈骗犯罪,这些案件的发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影响,甚至酿成了关乎人命的严重悲剧。 一边,一桩桩血淋淋的案件让人们呼吁政府进一步加强监管;另一边,面对当下个人信息安全严重泄露的现状,不少人对实名制下个人信息的安全表示了担心。电信诈骗的接连发生与公民个人信息的泄露不无关系,诈骗者之所以能够屡屡得手让被骗者“心甘情愿”“倾囊而出”,主要原因是诈骗者掌握了被骗对象的详细个人信息,身份证号、电话号、职业等他们都“了如指掌”,使得被骗者无法有效辨别真假,从而上当受骗。 打击电信诈骗当务之急是打击侵犯盗取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断了诈骗者的“信息来源”,诈骗活动自然不会这么“水到渠成”。实名制是一把“双刃剑”,对手机等通讯工具实行实名制登记注册,对遏制电信诈骗确实有着重要的意义。正所谓“做贼心虚”,骗子们一般不会使用自己名下的手机电话行骗,实名制仿佛织成了一张“天罗地网”制约着骗子的诈骗行为,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然而,由于制度的漏洞、监管上的松懈,实名制也成为了“暴露”公民信息的“平台”、成为帮助诈骗分子实施“精准诈骗”的“推手”。 银行交易、入住酒店、乘坐交通工具、使用手机等通讯设备、收发快递等日常生活实名制大大增加了公民个人信息的“曝光率”,不法分子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轻易盗取公民个人信息。在这个缺失诚信体系支撑的大环境下,相关工作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加之倒卖公民个人信息的利益诱惑,一些业内人员甚至政府系统工作人员“明码标价”倒卖公民个人信息。实名制确实成为了信息泄露的“隐患”,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电信诈骗的“帮凶”。 据报道,自今年4月公安部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打击整治网络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专项行动以来,截至目前,全国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保卫部门累计查破刑事案件12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300余人,其中抓获银行、教育、电信、快递、证券、电商网站等行业内部人员270余人。这些“内鬼”的揪出剑指实名制下个人信息安全问题。 电子商务企业、政府部门在合法掌握公民信息的同时,必须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培养,专人操作、定岗定责,上岗前进行政审、保密教育并签署保密协议,要承担“非法使用”、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法律责任。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要加强信息安全防控系统建设,加强政府、企业网站防护。公安、通信等相关部门必须加强监管,做到百分百实名制,依法严惩非法获取、非法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的不法分子,切实保障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不要让实名制成为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罪魁祸首”,不要让个人信息保护的链条“系统性失灵”。(张帅) |
关键词:电信诈骗,实名制,个人信息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