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雾霾,需要众志成城【长城时评】
这几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看看外面的雾霾,能不能开开窗透透气,能不能去公园锻炼锻炼。令人烦闷的是这次雾霾好像较上了劲,不仅迟迟赖着不走,还越来越严重。 自12月16日以来,受不利天气形势影响,中国出现大范围持续重度空气污染。其中,全国达到严重污染的城市共24个,京津冀及周边地区19个,占总数的79%。全国8个城市出现AQI小时值“爆表”情况,均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安阳、邯郸“爆表”超过20小时,石家庄“爆表”超10小时。环保部在12月19日晚的通报中表示,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重污染天气在未来几天将会持续加重。 “千里雾笼,万里尘飘”,“雾里看路,霾中探街”……朋友圈里晒的雾霾照片,QQ群里传的雾霾段子,很多人没了以往调侃的幽默,只是盼着“风姑娘”早点来,雪能早点到,把这浓得化不开的雾霾早点赶走。 雾霾拉低了人们的幸福感,公众对蓝天的渴望比任何时候都强烈。但几十年发展的代价,非“一日之寒”,解决起来也非“一日之功”。面对雾霾,有的人产生麻木心态,既然恶化是一个过程,那治理绝不是指日可待的事,那就像治“慢性病”慢慢来吧。也有人抱着“看客”心态,认为治理雾霾是政府的事,和自己无关。也有人寄望“治霾必须立竿见影”的思维,不仅不切实际,也会形成一种非理性的舆论压力,使承受压力的政府部门用急躁和运动式的手段去治霾,比如有的地方冬天还在洒水,致使路上结冰,不仅浪费水资源还给出行带来不便。 雾霾近几年集中爆发,并非因为这几年污染比以前严重了、防治比以前松了,相反,治污手段比以前严厉多了。今年10月京津冀地区的空气质量比上一年同期相比要好转很多;环保部空气质量榜最后十名的变化,凸显一些城市摆脱空气质量垫底的努力。更为重要的是,今年河北刮起的环保风暴督查范围之广,既有小作坊,又有大国企;既有臭水河,又有污泥坑;既有流域,又有区域。督察力度之大,下沉深入,边督边改,严查严处,既有取缔、拘留,又有约谈、问责。不讲条件、不讲理由、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河北省治标和治本一起抓、预防和整治一起上,为尽快实现天蓝、山绿、水清,一场摧枯拉朽的攻坚战已在河北打响。在理念上也在制度上把生态责任挺在了经济发展政绩的前面,这一切,都构成了雾霾治理的制度保证,也成为公众保持治霾信心的坚实基础。 雾霾锁城,麻木心态要不得,看客心态和急躁心态更要不得。环境既是公共产品,也是必需品,政府、社会、企业、个人都应该成为治理环境的主体,都应该在各自可即范围内肩负起公共责任。如果我们把治霾任务都推给政府,指责监管不到位、企业没良心,而自己却还做着“添雾加霾”的事,心里踏实吗?虽然个人开车,对雾霾到底能有多少“贡献”很难量化;减少开车,对治理雾霾的作用,也不可能立竿见影。但不可忽视的是,人人持以积极的心态和行动,对于政府部门和那些污染排放大户,也会是一种道德压力,市民个人的私车都停了,公车还能开吗?工厂的烟囱还能排放吗? 雾霾之下,既然同呼吸,何不共努力。虽然治霾任务长期而艰巨,但只要我们众志成城就不愁赶不走雾霾。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少开车、少开空调、少用矮层电梯、多采用步行或自行车、少燃放烟花爆竹、不在户外烧烤……这一点一滴汇聚在一起,就可能形成吹散雾霾的强大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着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完善监督和惩处机制,以最严格的环保执法,辅以最广泛的公众参与,就会不断汇聚抗霾合力,让雾霾走开让蓝天常在。(魏金改) |
关键词:雾霾,治理,生态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