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最高境界就是为我所用【长城时评】
2017年4月23日,是第21个“世界读书日”,也是中宣部等十部委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十一周年。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既可以增长见识、积累知识,也可以丰富情感、陶冶情操,还可以提升素养、启迪智慧。我喜欢读书,喜欢读一些名著名篇,借以开阔自己的文化视野、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素养,虽然由于工作生活节奏快,读书的时间并不多,但每天坚持晨读半小时,一直坚持下来,便成了习惯,也受益匪浅。 小时侯,受当时经济条件的限制,书是十分难得的,几乎没有钱去买课外书,更多的时候是和小伙伴们传阅小人书,当时看得很过瘾,是一种莫大的精神享受。中学时期,我的一篇作文获奖,对我的思想触动很大,似乎突然间让我对文学有了热情,渐渐热衷文学名著的阅读——《西游记》让我知道应该勇敢地面对困难,《红楼梦》让我知道封建大厦的倾覆,《家》告诉我青春是高墙深院锁不住的,《复活》使我懂得了人的善良又多么重要,《巴黎圣母院》使我了解了什么是真和美、什么是假和恶,《堂•吉诃德》使我明白了理想和现实要统一,理想才是真正的理想……对文学的热爱,让我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但参加工作步入社会后,我不再毫无目的地去“博览群书”,而是结合工作或创作有选择性地去阅读,否则时间是经不起浪费的。 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的最高境界就是为我所用,无论是哪本书,只要真正有助于自身健康发展,都是好书,尤其是那些名著,一般都具有精美的语言、精巧的构思、鲜明的时代特色、巨大的社会影响力等显著特点,是经过时代筛选过的典范之作,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巨大的艺术魅力。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说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捕捉人类精神上那最高层次的梦想,唤醒这梦想或者表达这梦想”,这些作品所“散发出来的人间的温暖和积极的美德”可以温暖和滋润我们的心灵,填补我们空虚的思想。 如果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读书则是一个人道德完善、修养完美的重要途径之一。从我个人的阅读经历来看,阅读名著使我的语言积累更加丰富、知识视野更加开阔、创作水平明显提高,是一个提升文化素质、陶冶精神情操的渐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现在许多家长在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过程中,总是被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意识所左右,总想让孩子今天读了某篇名著,明天就能把作文水平提上来,这是不可取的。孩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简简单单地去读,长期读下来,阅读兴趣和习惯自然就会形成,关键在于坚持。其次,要不断提升对名著的鉴赏能力。阅读本身并不是目的,它的目标在于有益于人的发展。在阅读过程中,要学会鉴赏、学会分析和接受名著中正确的观点,吸纳有价值的东西,不断提高人格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读书使人明智。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阅读,因为人只有通过阅读荟萃了人类智慧的各种读物,才能吸取生命成长所需要的营养,但现实却是残酷的,在应试教育的氛围中,中小学语文教育只注重字、词、句、段、篇的零碎学习,而轻视了长篇整体作品的阅读,终究难以磨成语文素养的完整之剑。陶行知先生曾这样说过:“中国的教科书,不但没有把最好的文字收进去,并且用零碎的文字做中心,每课教几个字,传授一点零碎的知识。我们读《水浒》、《红楼梦》、《鲁滨逊漂流记》一类的小说时,读一节便想读第二节,甚至从早晨读到晚上,从夜晚读到天亮,要把它一口气看完才觉得痛快。以零碎的文字做中心的教科书没有这种份量。”鉴此,我们必须从阅读名著出发,特别是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而言,要加强课外阅读,积极培养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是社会的精神脊梁,阅读是文化的一个内核,能让我们走出文化的沙漠,摈弃浮躁的思想,增一份深邃、少一份浅薄,在和作者进行穿越时空式的交流中,去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去感知这个世界的真善美,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就有了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刘凤敏) |
关键词:读书,最高境界,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