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长城原创 >>

全国劳动模范张雪松:带动更多职工成为工匠人才

来源:长城网 作者:张建平 2017-04-29 23:42:42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张雪松检查铝合金车体部件安装质量。王卫平 张建平摄

  长城网4月29日讯(张建平)他不仅成功破解了外国专家的“技术秘笈”,为我国成功试制出首辆铝合金车体探索了宝贵经验,还与工友们先后完成了百余项技术攻关,推动了我国动车组制造技术的成功跨越,被称为“洋设备的保健医生”、“中国高铁工人的标杆”。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2017年度“河北大工匠”、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铝合金厂高级技师张雪松。

  靠工艺创新突破技术难题

  1992年,张雪松从唐山机车车辆厂技工学校毕业后进入唐车公司工作,先后从事过机械钳工、工具钳工、车辆钳工、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等工作。他刻苦钻研,在每个平凡的岗位上都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是“和谐号”高速动车组的整车制造商,铝合金车体制造是动车组九大核心技术之一。2005年5月,张雪松所带的铆钳班担负了铝合金车体的试制任务,铝合金车体与传统碳钢车体完全不同,极易产生焊接变形、翘曲等技术问题。当时,没有相关的技术资料和相应的设备、工装与工具,员工也没有任何制造经验。张雪松先从一个个小的截面进行试验调整,2米成功以后延长到5米,5米成功以后延长到10米……经过成百上千次的试验后,取得了“反变形量”、“焊后调修”、“调修加热温度控制”等8项详实的数据,并将铝板焊接“坡口”由进口机器的57.5度,改造成图纸标注角度60度,很好地解决了组焊变形的难题。进入车体总装阶段,张雪松又反复摸索车体侧面、端口面、车顶组装调修的组焊工艺,总结出了“调整装配法”和“夹具压紧点多点支撑”的系列组合焊接工艺方法,保证了车体的各项尺寸精度。这一系列技术攻关为高速动车组批量生产奠定了现场制造技术根基。

  被誉为“洋设备的保健医生”

  在“和谐号”铝合金车体生产过程中,每一道关键工序都是由大型数控设备来完成的,一旦其中一个环节发生问题,就有可能造成整条生产线的停产。在技术追求上永不满足的张雪松,在完成了铝合金车体和磁悬浮列车车体试制任务之后,又盯上了更富挑战的数控设备维修工作。2006年,他主动请缨,转行做了一名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专门负责公司引进的“洋机器”的维修保养。

  一次,在时速350公里动车组生产中,用于铝合金车体大部件加工的8把专用机夹铣刀先后“罢工”,从国外采购成本高且时间来不及,外包修理没人敢承接,如不及时修复,动车组生产线可能停工。张雪松决定试试看,他对损坏的刀具逐一测量、分析,又查阅了60余份图书资料,终于找到了症结并对症下药,仔细打磨刀体上每个刀片的镶嵌面,一遍又一遍地进行刀体动平衡检测,终于将价值5万多元的8把刀具全部修复。

  张雪松负责维修保养的数控设备价值3亿多元,为做好这些设备的维护工作,张雪松根据不同设备的说明书、保养手册,为每台机器建了一份“病历档案”;为延长设备配件使用寿命,他和工友完成了20多项设备技术改造,弥补了进口设备的缺陷,保证了动车组的顺利生产。

  十多年来,张雪松攻克了高速动车组车体生产中的一系列技术难题,数百次修复数控设备各类疑难故障;独立和主持参与完成的技术攻关、技术革新百余项,设计、改造、制作工装卡具66套,形成工艺文件和操作指导书72项,摸索出铝合金车体生产的各种技术参数,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技术。

  带动更多职工成为工匠人才

  “做一名好工匠,除了要具备敢为人先、争创一流,超越传统技艺工艺手艺的创新精神,具备追求卓越、永不满足,把每件产品做细致、做精致、做极致的敬业精神外,还要具备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专心专注专研于本职岗位的专业精神。”对于如何做一名好工匠,4月28日刚被推选为2017年度“河北大工匠”的张雪松如是表示。

  近几年,随着荣誉的增多,张雪松的社会活动也逐渐增多。为处理好工学矛盾、外出交流与钻研本职工作的矛盾,继续在本专业上保持领先,张雪松一直坚持以工为本,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先后进修了机电一体化大专课程,自学了车、铣、磨、焊等工种的相关理论,坚持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2012年,在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参加劳模本科班学习期间,他抓住机会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技术能手、超级工匠相互切蹉,充实和提升了自己。为跟上“中国制造2025”的步伐,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还成立了“张雪松创新工作室”,由张雪松带领13个创新小组,围绕高速动车组车体制造采用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新模式开展了更新的研究。

  “我所在的企业属于高端装备制造业,也是创新型企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继续发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带动更多职工成为工匠人才。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创新工作室的平台效应,带领大家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创新中,投入到创新人才的培养中,投入到解决生产、工序等方面的质量短板中,使高铁‘河北制造’金字招牌更加闪亮。”张雪松说。

关键词:工匠人才,高铁,张雪松

责任编辑:刘延丽
版权所有  长城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1号  冀ICP备100013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