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长城原创 >>

端午粽飘香【长城时评】

来源:长城网 作者:汪金友 2017-05-29 10:18:08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汪金友

  有一个谜语,是这样讲的:“三角四棱长,珍珠肚里藏;要吃珍珠肉,解带扒衣裳。”还有,“珍珠白姑娘,许配笔叶郎,穿衣去洗澡,脱衣上牙床。”不知是谁这么有文采,把粽子比作“珍珠”和“新娘”,给人带来无限美好的遐想。

  粽子起源于春秋时期,是端午节的传统节日食品。起初的时候,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的,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的,称“筒粽”。关于粽子最早的记载,是1600年前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士记》,其中讲:“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后来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又在《续齐谐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直到现在,人们仍然愿意相信这个传说。有时候,“死也是另一种生”。屈原在不该死的时候死了,但他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却得到了永生。唐代诗人殷尧藩在《端午日》一诗中说:“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因为屈原,人们记住了端午;因为端午,人们记住了屈原。

  人生当中,没有绝对的顺境,也没有绝对的逆境。顺境可以变成逆境,逆境也可以变成顺境。相比之下,反而有很多的重大成果,都是在逆境中产生。屈原如果继续在朝里做官,就接触不到老百姓,了解不到真实的情况,也没有那种愤世嫉俗的创作激情。所以司马迁也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苏东坡任杭州太守时,也曾写过一篇“端午词”,题为《南歌子·游赏》:“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谁能留住一个泡沫?谁能管理一条河流?人生的真谛,就是在美丽中欣赏美丽,在痛苦中觉醒痛苦,在烦恼中忘却烦恼,在悲哀中超越悲哀。有自信,就有快乐;有追求,就有幸福。

  小时候家里穷,吃不起粽子。但每到端午节的时候,早晨还没有睡醒,妈妈就会在我们的耳边,夹上一支艾叶。说是这样可以“避邪”,保证一年不生病。所以我对端午的第一印象,就是艾叶的清香。大约在六七岁的时候,见门口的集市上有人卖粽子,便去找爸爸要钱。爸爸不给,我就牵住他的衣角,不让他到生产队里去劳动。没办法,爸爸给了我一角钱,我高高兴兴地买了两个粽子。但回到家,却被妈妈大骂一顿。

  没钱买粽子的时候,能够吃到粽子,就是最大的快乐。没有假期的时候,能够在节日里休假,就是最大的快乐。而现在的端午节,粽子有了,假期也有了,下一步需要思考的,就是怎样把这个节日过得更时尚、更丰富、更深刻。

  我们应该在端午节里学会求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离骚》中的名句,也是端午节的灵魂。屈原的《天问》,一口气提出了170多个问题,被誉为是“千古万古至奇之作”。求索是社会发展的最大动力,也是对端午节的最好纪念。

关键词:端午节,习俗,文化

责任编辑:芦静
版权所有  长城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1号  冀ICP备100013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