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长城原创 >>

老树发新枝 廊坊老人李玉铁执着木雕28载

来源:长城网 作者:孙泽恒 赵雪 2017-06-08 20:34:57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李玉铁介绍自己的雕刻作品。赵雪 摄
李玉铁的雕刻作品《济公》。赵雪 摄

  长城网廊坊6月8日讯(记者 孙泽恒 通讯员 赵雪)“战严寒,抗风雪,不失本色。顶烈日,耐酷暑,老干发新枝。”这是刻在李玉铁《古松》作品上的话,这句话也是他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今年83岁的李玉铁人生阅历丰富,当过8年兵、24年教师、9年校长,退休后,他又做起了手工雕刻。李玉铁不仅在工作岗位中尽职尽责,他退休后的雕刻人生更是精彩。自学雕刻技艺、自制雕刻工具,他用28年的时间,雕刻出了百余件作品,在坊间颇受好评。

  近日,记者来到了廊坊市大城县东位敢村,倾听了老人与雕刻的故事。

  自学雕刻技艺“济公”开启创作生涯

  在李玉铁家的客厅里,有一个展示柜和一个大型的展示桌,上面摆着大大小小的几十件作品,有活灵活现的观音像,端庄肃穆、忠义千秋的三国人物关羽,火眼金睛、降妖伏魔的孙悟空,还有一脸憨态的济公活佛……这些都是出自李玉铁之手。

  1989年,李玉铁正式退休。除了每天的农活,他觉得自己还应该找点事情做。于是,他想到了雕刻这门手艺,他认为,雕刻材料都是在犄角旮旯里捡的,刻刀可以自己制作,这个活计好!

  说起雕刻,哪有那么简单?在东位敢村临近的几个村子里,并没有人做雕刻,李玉铁岁数大了,也不可能去外地找师傅学,于是他便买了几本入门书,开始自己琢磨。没有雕刻工具,他就把机床上的废车刀打磨成刻刀,又从邻居家借来锯和斧子。

  在炕头上摆上一块木头,李玉铁开始了创作……他的第一件作品便是活佛济公,他欣赏济公两袖清风、惩恶扬善的品质。济公有着端正的品质,却是一个外表滑稽的人物。起初,李玉铁雕刻得并不像,总是抓不好济公的神韵。经过练习,至今,李玉铁已经做了10多个形态各异的济公像了。

  经过多年摸索,李玉铁也掌握了雕刻的规律。他说,雕刻的材质只能选择硬木,如枣木、梨木,像杨木、柳木这样的软木则不可以。“软木的木丝较大,一不留神就要掉一块,不好掌握,所以不适合做雕刻。”李玉铁向记者解释。

  找木材,根据其自然形态进行构思,动手雕刻,用粗、细砂纸进行抛光,最后上一层液体蜡,这是整个雕刻的步骤。因为平时经常干农活,李玉铁并没有完整的时间,所以一件作品的创作时间不固定,有的可能要做一年。

  用作品表达内心思想

  多年的积累沉淀,李玉铁的技艺日臻成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手法。他雕刻所用的材料,大多就地取材,采用的是本地土生土长被人遗弃的材料。他还将根雕艺术和木雕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构思精巧,造型浑然天成。

  “晚上睡觉前就盯着木头看,睡醒了还是盯着木头看。”他的老伴,今年82岁的随凤英笑着说。在雕刻前,李玉铁总要花上好几天进行构思。

  “雕刻最重要的一步是构思,在脑子里找形态。作品好不好完全看雕刻者本身,如果自身认识不到,肯定刻不好,如果你刻之前已经胸有成竹,自然而然就能刻好。”李玉铁说。

  仔细观察李玉铁的作品,记者发现每件作品上都刻有几句小诗,就像一幅书法或是书画作品上的配诗一样。李玉铁说,作品就是表达创作者内心的思想,这也是作品的灵魂。

[1]  [2]  下一页  尾页

关键词:老人,李玉铁,雕刻,木雕

责任编辑:孙泽恒
版权所有  长城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1号  冀ICP备100013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