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这五年]教育扶贫,上上之策
近年来,赞皇县被纳入石家庄市“山区教育扶贫工程”试点,深山区的近3000名中学生集中起来寄宿读书。各级财政的专项补助,有效解除了贫困山区孩子上不起学的担忧。自2014年以来,河北省已累计投入各类教育扶贫资金达数百亿元。 致贫的原因有很多,有地缘偏僻,信息闭塞,有资源匮乏,难以维系,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但思想观念上的匮乏更为可怕,一天不摆脱,就一天断不了穷根子,就要忍受贫困所带来的煎熬,即便是送去再多的东西,都不能从根子上消除贫困。 在早些年,这样的新闻屡见不鲜。如一个极度贫困的山区,当地群众缺吃少穿。政府部门和社会爱心人士送去了大量扶贫物资,其中包含了饲养的羊和播种的种子。但没过多久,羊被杀了吃肉,种子被换了酒,一顿吃喝过后,村民的日子又回到了原点,穷根子未变。 如此扶贫,如同隔山打牛,力气用的不小,但收效甚微,根子就在于没能找到真正致贫的原因,没能从思想上扶贫,观念上扶贫,没能带领贫困群众走出“陋习”的围城。终了,落个“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结论。 扶贫要想不白费力气,就要从转变观念开始,从教育抓起,用知识改变村民的命运,用新理念改变村民生活习惯,在吃与穿之外,让他们看到更广阔的生活,心之所往,足必达之,让他们洞悉养羊比吃羊更为“滋味”,种粮食会有更好的生活。 一旦贫困中的人们走出了观念围城,好政策、好举措才能发挥出效果,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他们有了点子和技能,用不了多久,穷根不挖自断。教育扶贫就是上医开出的良药,是治国良方。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思想围城的坚固非同小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打破非一日之功,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从基础抓起,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和打算,任何功利之心,都会功亏一篑。政府、社会和贫困群众都要耐得住性子,坐得住冷板凳,有了水滴石穿,才能有水到渠成。 河北用教育扶贫,帮助群众挖穷根子是上策,切中了要害,找对了路子,坚持下去必能让贫困成为历史,美丽河北的宏伟蓝图必将成为现实。(侯宝中) |
关键词:河北,教育扶贫,贫困山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