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这五年]河北阔步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连日来,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在河北省持续引起强烈反响。省环保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杨智明表示,专题片让人深受鼓舞,更加坚定了改革的信心。扭转环境恶化趋势、提高环境质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目前,河北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1+6”组合方案已全部出台,其中多项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下一步,河北省将全力推动各项改革落地生根,将新制度、新模式运用到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污染防治行动中,放大用好改革红利和效力,推动环境治理更加富有成效。 生态文明建设,是民生也是民意。曾经“宁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的粗放落后发展观对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破坏,蓝天成了奢望,绿水总在梦里,人们对蓝天碧水的渴望没有哪个时候能如此迫切。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我们的目标,生活富裕但环境退化也不是我们的目标,只有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才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需求,不断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让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梦想成真。 建设生态文明,河北坚决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持久战。近年来,河北省委、省政府研究制定并出台了《关于强力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意见》及18个专项实施方案。河北首次组建省环境监察与大气环境管理办公室,履行河北省委、省政府有关大气污染防治和环境监察工作职责,管理6个区域环境监察专员办公室,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日常驻点监察、定期督察巡视,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考核。如今,河北省146个县(市、区)启动实施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已完成改造76.6万户,许多没有列入计划任务的县也自发主动地干了起来。关停整治“散乱污”企业5.3万家,淘汰燃煤锅炉1.5万台,停产整治露天矿山1170处。铁腕治污成为常态。 建设生态文明,河北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增长质量。“十二五”期间,全省累积压减炼铁产能3391万吨、炼钢4106万吨,2013-2015年压减水泥产能6231万吨、煤炭消费2700万吨、平板玻璃3717万重量箱。钢铁、水泥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较2010年下降10个百分点,全省单位GDP能耗累积下降25.2%。2016年,全省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平均为207天,比2013年增加78天。PM2.5平均浓度为70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35.2%,超过国家确定的到2017年下降25%的目标。 建设生态文明,河北政绩考核“绿”起来。党的十八大报告不仅对“生态文明建设”大力着墨,还首次提出,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河北省在干部考核中,大幅度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态效益的权重,加大对造成雾霾天气主要排放物削减率的考核。推进“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问责、终身追责”,让生态文明要求成为政绩考核的“硬杠杠”,从根本上抑制领导干部片面追求GDP的冲动,扎实有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河北生态保护水平显著提高。“十二五”期间,全省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万平方公里。地表水达到或好于三类水质断面比例为55.9%,比2010年上升了8.7个百分点,劣四类水质断面比例为24.6%,比2010年下降了9.0个百分点。省级湿地公园总面积达84.9万亩,建成各级自然保护区46个,比2010年新增7个。今年上半年,河北省完成绿化造林413万亩,占全年任务的98.3%。其中,冬奥会张家口赛区绿化完成造林95.6万亩,太行山绿化完成105万亩,京津保平原生态过渡带工程完成63.9万亩。 建设生态文明,人们越来越习惯于绿色生活。十面霾伏的大气污染让人们记忆犹新,如今,饱受生态破坏恶果的人们越来越习惯于低碳、绿色的生活。随着河北各地大力开展文明创城活动,如今,开车出行的少了,骑共享单车和公交出行的多了;户外烧烤的少了,燃放烟花爆竹的少了……低碳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近日,住建部公布全国第一批绿色村庄名单,河北省837个村被认定为绿色村庄,数量位居全国第五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财富,改善大气环境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才能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 河北正阔步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从“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见证了河北绿色发展的力量,也见证了生态文明魅力。我们期待,沐浴在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阳光下,明天的河北一定会更美好。(魏金改) |
关键词:河北,生态文明,将改革进行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