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长城原创 >>

【京津冀绿色发展看河北】塞罕坝 真的很“赛罕”!

来源:长城网 作者:高琳哲 2017-08-18 10:12:5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塞罕坝,林的海洋。记者 高琳哲 摄 

  长城网8月17日讯(记者 高琳哲)这里,曾经风沙弥漫、滴水成冰;这里,也曾缺衣少食、饥肠辘辘……而如今,这里却是河的源头 、云的故乡、 花的世界、 林的海洋。

    这里就是“美丽高岭”——塞罕坝。

  8月16日至17日,“京津冀绿色发展看河北暨第十四届全国重点网络媒体河北行”活动采访团来到承德围场,实地走访了塞罕坝机械林场、白桦林、七星湖生态建设区、王尚海纪念林、驹子沟等地,深切感受了塞罕坝地区的绿色生态建设情况。

  一代接着一代干 三代人创造美丽传奇

  塞罕坝机械林场现为河北省林业厅直属的大型国有林场,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地处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与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多伦县接壤。

  历上的塞罕坝,曾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公元1681年,康熙在此设立了“木兰围场”,塞罕坝是“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直至清末,国势衰微,内忧外患,为了弥补国库空虚,“木兰围场”被开围放垦,树木被砍伐殆尽,加之山火不断,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这个昔日的“美丽高岭”变成了林木稀疏、人迹罕至的茫茫荒原。

塞罕坝展览馆里,第一代赛罕坝人居住环境模型。记者 高琳哲 摄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改变“风沙紧逼北京城”的严峻形势,林业部决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机械林场。一支由369人组成的高规格、精干的创业队伍,拉开了塞罕坝林场建设的大幕。

  经过三代塞罕坝人接力传承,植绿荒原,最终铸就了“忠于使命、艰苦创业、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创造了“沙地变林海,荒原成绿洲”的人间奇迹。

登上瞭望塔,北眺内蒙,与河北形成一道天然的分界线。记者 高琳哲 摄 

  截至2016年12月,全场共有职工1978人。全场总经营面积140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达到1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0%,林木总蓄积量达到1012万立方米,森林资源总价值约202亿元。改变了建场初期,塞罕坝气候恶劣、沙化严重、人烟稀少的局面。

  塞罕坝机械林场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国有林场建设标兵”荣誉称号。

  创业难 守业更难

  塞罕坝的百万亩林海来之不易,如何把这片森林管护好、经营好,发挥其更大的生态效益是摆在新时期塞罕坝人面前的最大考题。

  建场以来,塞罕坝林场始终把“不发生森林火灾就是最大的经济效益”作为指导思想,把保护森林资源安全上升到事关塞罕坝生死存亡的高度,将“守业”进行到底。

  为杜绝造成“火烧连营”之势,塞罕坝林场制定了一整套日臻成熟的立体化预防、监测和扑救体系。林场防火工作始终坚持场长负责制,同时每一级防火组织,每一名防火人员都有明确的职责和明细的分工,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

夫妻望海楼。记者 高琳哲 摄 

  目前,塞罕坝林场已经形成了地面巡护、人工瞭望和视频雷达监控组成的全天候、全方位、立体火情监控体系,为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增添了重要保障。

  林场共设立了9个望海楼,由8对夫妻瞭望看守。刘军和齐淑艳夫妻俩,就是其中之一,至今已坚守11年。在防火紧要期内,他们每天不停地瞭望周围几十公里范围内的森林,并以15分钟一次的频率向林场通报最新情况,在重点时期夜间还要每1小时通报一次。尽管11年来,每次通报的情况都是“一切正常”,但夫妻俩从未因此产生丝毫懈怠。

刘军和齐淑艳夫妻接受记者采访。记者 高琳哲 摄

刘军和齐淑艳夫妻俩的工作记录本。记者 高琳哲 摄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赛罕坝人的坚守,他们与孤独为伴、寂寞为友,面对极寒天气和艰苦条件,不舍不弃,无怨无悔,把青春献给了林场,才养成了这片绿色海洋。

  河的源头 云的故乡 花的世界 林的海洋

白桦坪。记者 高琳哲 摄 

笔直挺拔的白桦树,吸引很多游人观赏。记者 高琳哲 摄 

  塞罕坝森林公园如今已是林的海洋,公园内有林地面积112万亩。森林主以落叶松、樟子松和云杉为主,还有白桦、山杨、柞树、五角枫等。其中著名的白桦林就位于塞罕塔的西边,这里有成片的白桦树,已经成了摄影爱好者们的取景基地。

七星湖湿地公园门口。记者 高琳哲 摄 

七星湖湿地风景一角。记者 高琳哲 摄 

七星湖湿地风景一角。记者 高琳哲 摄  

  七星湖是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新开发的重点旅游风景点,位于塞罕坝机械林场北三公里处,环抱于青山绿树之中,原是七个小湖,远远望去,排列如天上北斗,七星湖因此而得名。七星湖湿地公园内分布着的植物种类高达13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7种,尤其是假鼠妇草在海拔高达1500-1940米的塞罕坝高原湿地出现,十分罕见,充分体现了塞罕坝湿地的珍稀性。

雨后登峰观景,远处雾气缥缈。记者 高琳哲 摄 

  坐落于塞罕坝森林公园阴河林场景区内的亮兵台周围,有几万亩人工林,草原、森林、山川、沟谷浑然有序,交相辉映。特别是雨后登峰观景,林海中雾气缥缈,颇能领略当年康熙大帝点将阅兵的恢宏气势,只不过三百年前的清军将士换成了整齐划一的落叶松。正如有诗云:“孤石云举万绿丛,登临远眺八面风。点将声声随云去,滔滔林海百万兵。”

王尚海纪念林。记者 高琳哲 摄 

  在塞罕坝,人人都知道“王尚海纪念林”。这片森林是塞罕坝万顷林海的精华,更是塞罕坝精神的结晶。面对因62、63年连续两年造林失败而刮起的“林场下马风”,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等带领第一代赛罕坝人于1964年春季,组织实施了马蹄坑机械造林大会战,打赢了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历程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次战役,在林场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1989年,遵照王尚海同志生前遗愿,老书记去世后的部分骨灰撒在了塞罕坝,与万顷林海同在。1991年,为纪念王尚海等老一代创业元勋的功绩,经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党委研究,决定将这片森林命名为“王尚海纪念林”。

塞罕坝的“石头山”。记者 高琳哲 摄 

 贫瘠的石质山地,土壤厚度仅为5-10cm。

  驹子沟攻坚造林地位于千层板林场马蹄坑营林区,面积398亩,土层厚度仅有10公分左右。自2011年开始,塞罕坝林场在土壤贫瘠的石质山地和荒丘沙地上实施攻坚造林。通过采取大规格整地(长70cm*宽70cm*深30cm)、客土回填、大规格容器苗造林、浇水、覆土防风、覆膜保水、架设围栏等措施,硬是让石头“长”出了树。截至目前,全场已完成攻坚造林7万余亩。

如今的塞罕坝,风景美丽,鸟语花香。记者 高琳哲 摄 

  如今,在塞罕坝这座以蒙语命名的高原(塞罕是蒙语,坝指高岭,意为美丽的高岭),已是无山不绿,有水皆清,森林浩瀚,花香鸟鸣。

  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塞罕坝人以坚韧不拔的斗志和以永不言败的担当,在荒寒遐僻的塞北高原营造起了百万亩林海,铸就了林业建设史上的绿色丰碑。让塞罕坝轮回的四季,演绎出神奇的“赛罕”传奇。

关键词:绿色发展,看河北,塞罕坝,林场,传奇

责任编辑:高琳哲
版权所有  长城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1号  冀ICP备100013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