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长城原创 >>

风、沙、冷、山……塞北林场艰苦创业不简单!

来源:长城网 作者:常素莉 郑世繁 刘澜澜 冯永超 赵跃军 2017-09-04 10:22:0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河北有个塞罕坝,河北不仅仅有个塞罕坝!位于张家口市的塞北林场是国家风沙源治理的重要工程,也是矗立在坝头的一道绿色屏障。18年来,塞北林场从大局出发,弘扬“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挑战严酷的自然环境,相继完成人工造林100多万亩,封山育林35万亩。从今天开始,记者将带你走进塞北林场,了解林海背后不为人知的一切。                                                                                                                                                                                          ——记者手记

塞北林场崇礼营林区。 记者 赵跃军 摄

  长城网9月4日讯(记者 常素莉 郑世繁 刘澜澜 冯永超 赵跃军)8月30日下午,敲开李宝金的家门,记者看到一位颤巍巍的老人:一步迈出不过半尺,声音略显微弱。作为张家口市塞北林场的首任场长,长期的野外作业给他带来比一般人更多的病痛。但是,一谈到林场,这位71岁的老场长眼里放出热切的光,整个人都精神起来。

  按照国家风沙源治理的要求,塞北林场最初造林范围首先选定坝上及接坝区的张北、沽源、赤城、崇礼四县(区)。林场的工程区都在坝头沿线的深山老岭,上下落差大,山高坡陡,沟壑纵横,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在这样的区域造林非常困难。林场务林人没有退缩,拿锹扛镐,上山种树。

虽然已经退休,李宝金老人(右)依然牵挂着塞北林场,愿意和林场人一起聊聊造林情况。 记者 赵跃军 摄

  挑战严酷的自然环境

  18年并不算长,但是环境的改善却历历在目。8月29日,站在塞北林场沽源分场干水河营林区的山头,记者看到的是一列列、一排排整齐的樟子松。经过18年的造林、管护,已经形成5.6万亩的林地。但是,18年前,像它的名字一样,干水河不但干了河流,也干了土地。由于风沙入侵,这里俨然已是一片沙漠,处于营林区的韭菜沟村不得不整村搬迁。

  “当时在干水河种树可以说是‘举步维艰’,一脚下去,就深陷沙中拔不出来,等你拔出脚来,流沙立即就把脚印抹平。别说种树,挖出个树坑都很困难。”李宝金介绍说。

  创业艰难百战多。流沙只是塞北林场造林人面临困境的一个小小缩影,在整个塞北林场规划区内,风沙侵袭、地势陡峭、严寒、干旱都给造林人带了了极大困难。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他们没有退缩,想尽各种办法抗风沙、战干旱。

  在干水河营林区,流沙就是最大的困难。漫漫黄沙中,为了种上一棵树,造林人手脚并用挡住流沙,把树苗放入树坑。有的地方,需要先种上沙棘固沙,然后再大片造林。

  由于干旱,最早种下的落叶松全部死掉了;面对酷寒,又一批栽种的树苗没有躲过“劫难”;沙尘暴一刮,新栽下的树苗全部被流沙淹没了……“大自然给我们制造了层出不穷的困难,它可以摧毁一茬茬的树苗,但是不能摧毁我们造林的决心。”李宝金说。正是凭着这样的一份坚韧和坚持,才让塞北林场一片一片的绿起来。18年来,塞北林场已经建成了沽源南滩、冰山梁、崇礼桦皮岭等10个十万亩精品示范工程区。

山场造林。 记者 赵跃军 摄

  创新施策 解决林牧矛盾

  “没有一分地”是塞北林场特殊的条件。在塞北林场规划工程区,分布着40多个乡,总共有50多万牲畜,老百姓靠放牧解决吃饭、花钱的问题。“老百姓要粮食、要牧场、要钱,我们要种树、要占用他们的牧场、土地,这在创业之初一度成为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李宝金说。

  如何解决农林矛盾、林牧矛盾,是摆在李宝金们这批创业者面前“挠头”的大事、难事。

  矛盾解决不了,树就种不下去。“当时总场一共18个人,我们就驻场分区包片一家一户去做工作,说一遍百姓不理解,我们就天天去,天天讲,先从思想上让老百姓了解种树造林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就算磨破了嘴、跑断了腿我们也要讲明白。”

  几个月下来,道理讲明白了,老百姓理解了,可是吃饭、花钱的问题依然是头等大事,没有切实的解决办法,树还是种不下去。怎么办?

  有着六年林业局长、六年林业副县长经历的李宝金开始做起了“实验”:他和老百姓约定,林场先在南山造林、养草,牧民们在北山放牧。几年后,等林子成林了,牧民们转移到南山放牧,林场在北山造林、养草。同时,在造林过程中坚持“宽行距密株距中间留下打草地”的思路,充分保证牲畜饲草的需求。

  真正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办法就比困难多。这样的“实验”得到了广大牧民的响应,造林、放牧互相依存,一举解决了林牧矛盾问题,最终实现了农林牧和谐发展。

  曾经的“实验”结果印证在18年后塞北林场的林地上。在林场的高点,记者清晰可见每一片林间都有空出一定的“隔离带”,这就是当年造林时给牧民们留出的草场。树已经长大成林,林间的一道道印迹见证着那段不平凡的历史。

运送树苗的车行驶在河滩被陷,造林人奋力推车。 记者 常素莉 摄
骡马仍是造林人的好帮手。 记者 常素莉 摄

  始终依靠科技造林这条主线,艰苦创业不停步

  “一二三,推、一二三,推……”8月28日一大早,在塞北林场赤城分场马营营林区,种树工人们一边喊着号子,一边推着陷在河滩里运送树苗上山的卡车。在赤城分场,种树的地块大都在深山没路的地方。哪里都没路,哪里也都是路,卡车不能走了,用骡子拉树苗,骡子拉车上不去了,就用人直接背上去。

  对于仍在建设中的塞北林场来说,一些恶劣的自然条件依然需要克服,比如严寒、比如陡峭的山势。“林业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行业,选择林业就意味着吃苦、意味着牺牲、意味着坚守付出不能立马见到成效的寂寞。”张家口市塞北林场场长程文秀告诉记者。自2005年开始担任林场副场长,他一年中将近200天吃住在山沟,足迹遍布林场工程区的每一个角落,在最忙碌的雨季,他一天平均下来呆在工地达14个小时,一壶水和几个烧饼、一块咸菜就是一天的干粮。“对于林场来说,创业不能停步,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都不能丢!”

“营养杯”育苗成林场“新宠”。 记者 赵跃军 摄

  在马营营林区造林现场,记者看到每个树苗都培育在“营养杯”中,工人们将杯底剪掉,放入鱼鳞坑。相比于以前的裸根苗,“营养杯”技术大大提高了树苗的成活率。“林业发展也需要与时俱进,我们要艰苦奋斗,更要依靠科技造林这条主线。”程文秀说道,他们攻克了高寒地区引种、育苗、造林等技术难关,创造出就墒造林、冷藏杨树插条造林、半隐藏式草方格治沙技术、三水造林技术等一系列造林技术。

  种树、造林,绿荒山、阻风沙,塞北林场一茬接着一茬干。18年,林场已经完成人工造林100多万亩,封山育林35万亩。“下一步,林场将探索光伏林业、碳汇林业以及生态旅游大产业的发展,这是新的征程,也是我们全新创业的开始!”程文秀说。

  塞北林场,必将在新的创业征程中书写出更美画卷。

关键词:张家口,塞北林场,艰苦创业

责任编辑:常素莉
版权所有  长城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1号  冀ICP备100013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