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长城原创 >>

放歌国庆、品味中秋系列谈④
长风几万里,月是故乡明

来源:长城网 作者:汪金友 2017-09-30 19:37:03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我们唐山老家的中秋,叫“八月节”。除了过年,村里最重要的节日有两个。一个是“五月节”,即端午节;一个是“八月节”,即中秋节。无论农活多忙、日子多穷,这两个节都是要过的。

  过节的主要形式,就是吃肉。因为整日劳作的农民,不知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懂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们只知道,除了过年,只有:“五月节”和“八月节”,才可以吃一次肉。

  那时的猪肉很便宜,带大肥膘的一等肉,八毛七分钱一斤。但买肉需要肉票。农民不供应肉票,只是谁家交给供销社一头肥猪,才可以奖励8斤肉票。因为只喂糠麸和菜草,猪长得很慢。一般要到一年半,才能长到130斤,达到供销社收购的标准。交猪换回的钱,也是农民的主要副业收入。肉票可以自用,可以送亲友,也有人偷偷地卖掉。

  到了八月节,无论多难,当家主事的父母们,总要买一点肉。多的三五斤,少的一二斤。要是肉少,就在炖肉时多加一些粉条。按我们当地的说法,叫“猴顶灯”。只是有的人家,“猴”放的太多,“灯”顶的太少。

  八月节的时候,定了亲的青年男女,双方家庭都要互请。一般是男先请女,女再请男。那时候,相互借衣服、借自行车、借小提包,是常有的事。一说谁要去相亲或到对象家过节,大家都会慷慨相助。

  我们生产队的一个姑娘,去未来婆家过节回来以后,大家问她吃得怎么样,她说:“我就吃了7块肉。”于是旁边的人都笑她:“7块还少啊?差不多半斤了。”

  还有一个小伙,到定了亲的女方家过中秋节的时候,可能是因为几个月没有吃肉了,所以一见到香喷喷的炖肉,就控制不住自己的筷子,一会工夫,就把桌子上的一大碗肉都吃光了。姑娘的父亲嘴上劝他“多吃一点”,而见他这种馋相,心里不太高兴。下午回来的时候,全家人送他到门外,岳丈家的狗,也跟了出来。小伙一看,顺口说到:“看,狗也送了出来!”准岳父的脸,立即阴沉下来。回家一商量,觉得这小伙“缺心眼”、“不懂事”,第二天,就通过媒人宣布退亲。

  老家的中秋,圆月常有,而月饼却不常有。在我的记忆中,18岁之前,只吃过三次月饼。一次是父亲自己做的,一次是生产队分的,一次是亲戚送的。但我知道,月饼有“提浆”和“翻毛”之分。因为在供销社的柜台上,我都见到过。“提浆月饼”里边有核桃仁、杏仁、花生仁和青丝玫瑰等。“翻毛月饼”是白色的,包着一层层的皮,手一碰,就脱落。

  老月饼,才有老味道。前几天,我到北京的大超市里专门找这两种月饼。“提浆”的还有,学名叫“伍仁”。咬一口,还是50年前的味道。“翻毛”的月饼,我没有找到。但也发现,今年的月饼,已经不像前几年那样注重华丽的包装,而是回归了传统食品和文化的本色。

  老家的中秋,也会赏月。大多是晚饭之后,一群街坊邻居坐在大门外的石阶上,听老奶奶讲嫦娥奔月的故事。然后孩子们都一个个瞪大眼睛,看月亮上边哪个是砍不倒的桂树,哪个是捣药的玉兔。这时又有某个妈妈说起儿歌:“月婆婆,筛锣锣,炒豆吃,没柴火;拾去吧,怕扎脚,偷去吧,怕狗咬……”(汪金友)

关键词:中秋,故乡,月饼

责任编辑:芦静
版权所有  长城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1号  冀ICP备100013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