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长城原创 >>

放歌国庆、品味中秋系列谈⑤
人看天上月,月看天下人

来源:长城网 作者:汪金友 2017-09-30 19:38:32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到了中秋,就要赏月。明末张岱在名作《西湖七月半》中,把赏月之人分为五类:

  一为“楼船萧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这些达官贵人,兴师动众,前呼后拥,名为看月,最后却连月的影子都没有见到。

  二为“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还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大家公子,名门闺秀,虽身在月下,却左顾右盼,只望别人来看自己。

  三为“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虽自由自在,但一个“闲”字,似让人看出其心底的空虚和无聊。

  四为“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足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哮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这群人,很像现在的混混儿,而且哪里人多就到哪里去,看月是假,凑热闹是真。

  五为“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静心赏月,维实维美,虽情深意笃,却逃嚣匿影。

  在张岱的眼中,只有这第五种人才是脚踏实地、超凡脱俗的情高志雅之士。去名利之心,入人间佳境,或“把酒问青天,明月几时有”,或“举杯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自然是感在其中,悟在其中,美在其中,乐在其中。

  人在看月,月也在看人。人在下边,月在上边,人看一隅,月看全球。所以我们可以断言,月看人一定比人看月看得更清楚。哪个地方刮风,哪个地方下雨,哪个地方先进,哪个地方落后,还有哪些人为民造福,哪些人为己谋私,哪些人做了哪些好事,哪些人干了哪些坏事,她都心中有数。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今天的月亮,一定见到过李白,见到过杜甫,见到过苏东坡,见到过白居易,见到过他们的足迹,见到过他们的风采。但正如清初诗人赵翼所言:“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今天的人们,一定会以今天的创造,做给月亮看,留给后人传。

  可能李白、杜甫和苏东坡们,做梦都不会想到。现在上午从北京、上海买一盒月饼,下午就能送到千里之外的父母面前。中秋的团圆,也不再是一种奢侈。无数个家庭,都能举头望明月,低头拜爹娘。当然,也有一些优秀的儿女,为了人民的事业,为了他人的幸福,而不得不坚守在工作岗位。每逢佳节,他们也会思念亲人。但这种思念,是一种充实和甜蜜的祝福。

  我们不能忘记后羿,因为他射落了多余的9个太阳,才保证了大地的丰收;我们不能忘记嫦娥,因为她为了捍卫正义,才到月空中忍受寂寞;我们不能忘记吴刚,因为他在月中砍桂的身影,让每个以身试法者引以为戒;我们不能忘记玉兔,因为她不停的捣药,才换取了世间万物的健康。

  世界的每一项进步,人生的每一次改变,几乎都是从梦想开始。有一个民间故事,说唐代有一个姓周的年轻人,想用筷子和绳子做一副天梯,然后爬到月亮上去。世人都觉得他滑稽可笑,但细想,这不正是人类最早的登月之梦吗?历史似乎也验证了这样一个规律,有梦,就有希望。

  总有那么一些美景,让我们回味;总有那么一些真情,让我们感动。总有那么一些蓝图,让我们幻想;总有那么一些高峰,让我们攀登。又一个中秋,又一轮明月。一年逢好夜,千里共此情。何处不相思,遥寄中秋梦。(汪金友)

关键词:国庆,中秋,美景

责任编辑:芦静
版权所有  长城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1号  冀ICP备100013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