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邯郸武安老人用雪糕棍“复原”武安古建筑

来源: 长城新媒体   作者:韩毅 
2017-12-25 20:49:22
分享:

       长城新媒体邯郸12月25日讯(记者 韩毅)武安舍利塔、诰命坊、棂星门、紫金楼、高家戏楼、魁楼……等武安古建筑被七旬老人张小城用雪糕棍“复原”出来。12月24日,记者来到武安市张小城的家中,聆听张小城老人19年的“复原”故事。

张小城老人和他的作品。韩毅摄

        张小城,一个土生土长的武安人,1998年退休后,便化身成为一名巧夺天工的“建筑人”,利用废弃的雪糕棍儿,仿建武安古建筑,为后人留下永久的记忆。提起为何要用这些雪糕棍去做古建筑时,张小城用一句他自编的座右铭解释说:“‘在世无名枉作古,留却毫物寄后人’,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武安人,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为武安做点贡献,同时也丰富我的晚年生活。”

张小城的作品。韩毅摄

        1998年从武安市国土局退休之后,张小城便开始创作,创作的第一步便是寻找原材料——雪糕棍,为了收集足够多的雪糕棍,在炎炎夏日,张小城带着自己的老伴便开始在人多的地方去捡拾,学校门口、汽车站、广场上只要人多的地方,都可以看到张小城的身影。时不时会遇到熟人询问他的近况,而路过的陌生人更是会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但是内心的坚定和家人的支持,张小城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事业。在地上捡的雪糕棍都是脏的、粘的,有点上面还爬满了苍蝇,张小城就用洗衣粉、洗洁精挨个冲洗、晒干。

张小城的作品。韩毅摄

张小城的作品。韩毅摄

        有了原材料之后,张小城便开始琢磨研究“建筑对象”,为了最大程度的接近建筑古貌,张小城多次到武安市图书馆查阅历史资料,并且走进胡同巷道,向老人打听历史故事,询问建筑细节,加上自己的记忆,结合现实整修后的模样开始复原。在张小城的作品中,有的是已经现在还存在的建筑,有的是已经不复存在的古建筑。

张小城老人制作的武安舍利塔。韩毅摄

  “在做这个武安的舍利塔时,我都数不清自己去哪个舍利塔那看了多少次,每做一点就去看看,然后回来再做。”张小城说。“现在年纪越来越大了,眼睛有点花看不清了,2016年的时候我就不做了。”由于年龄的原因,张小城停止了自己的制作。为了保留家乡的记忆,张小城从自己五十多件作品中,精心挑选了许多精品捐赠给武安市图书馆。

  对于张小城来说,用冰糕棍儿建古建筑,既是一个复杂的手工制作过程,也是一个了解、学习家乡历史文化的过程。制作前,他要对收集来的冰糕棍儿进行挑选、清洗、分类、晾晒、上油,然后再根据古建筑的特点进行构思、画图、做底框,再把修磨、调形后的冰糕棍儿小心翼翼地粘上去。有时为了反复斟酌修改细节,他要反复拆装几十遍。沉浸在手工艺制作的世界里,慢慢打磨自己的技艺,淬炼心性,用“细节”回报时光与岁月,这是一份选择,更是一种享受。从1998年开始,张小城完成了五十多件多品,用了多少雪糕棍已经数不清,斗拱、飞檐、蛇头、城楼里的楼梯……精细处的点点滴滴,会令每一个欣赏者为之惊叹,仿佛自己已经能够走进去参观了!

  附:武安舍利塔

  武安舍利塔,位于河北省南部的武安市城区武安城内,塔高38.71米,通体砖砌,共有13层。平面呈正八角形,每边长3.4米,造形玲珑古香;远望挺拔雄伟,每层东南西北四面正中有券门,出檐下有砖砌斗拱,各层斗拱垛数,尺寸大小不一。二、三层增建平座,二层四面有窗。塔分内外两层,塔心为八角形的塔柱,内外层之间留有通道,可由台级而上达第九层。由于塔身逐渐缩小,到十一层为木托着塔刹,塔心柱一至七层和九层留有一方室,为置佛而设。

  据文献记载,妙觉寺舍利塔,始建于宋代,虽经多次大地震,然而至今仍矗立无恙。道光十年的大地震,塔附近的建筑物几乎全毁,而古塔却巍然不动。目前,它已成为研究古代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舍利塔为原妙觉寺主要建筑之一,寺已毁,惟塔存。塔与寺均建于宋元祐六年(1091年),砖制,楼阁式,是河北省南部现存最高的宋塔。塔平面八角形,高十三级,一至二层较高,以上逐层递减,外观挺拔秀丽。各层东、南、西、北辟券门,二、三层设平座,平座及各层檐下均施仿木斗拱,出斜拱,华丽而具特色。塔心结构为塔心柱式,使塔分为内外两层,两层之间为甬道,内设塔梯可环绕登塔。塔基之下有地宫,方形、穹隆顶,内壁有10尊石佛,并有“宋元祐六年重修十方佛记”的题铭,可由此推断塔之建造年代。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键词:武安,老人,古建筑责任编辑:韩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