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推动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乡风】 正定县平安村:革故除陋规 鼎新启淳风

来源: 长城新媒体   作者:李思杰 李书军 
2018-01-15 17:24:02
分享:

  长城新媒体石家庄1月15日讯(李思杰 记者 李书军)位于石家庄市正定县西北部的平安村是一个仅有400多农户、1600多人的小村。如今,平安村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实处着力,做起了革故鼎新、移风易俗的大文章。

    陋规成桎梏 村委正导向

  “以前办红白事,老百姓都有一个爱面子的心理,办得不好怕乡亲们笑话。摆酒席都在40席左右,条件好的超过50席;街坊攒忙上百人,每人每天发两盒烟;过白事扯白布,少的六七十米,多的上百米;请吹鼓手等花费少则上万元,多则三四万……”谈起过去村里讲席面的惯例,平安村党支部书记康书敏一言难尽,言语间透出痛惜。在平安村,为了硬撑起“面子”,曾有人将打工挣得的数万元收入全部花在大操大办的“排场”上,一年辛苦钱,一天吃精光。更有甚者,宁穷一年,不穷一天,竟出现了因丧返贫,或因婚致困的怪象。比排场、比阔气、比新鲜的攀比之风,让农民背负起沉重的负担,也成了禁锢平安村发展的桎梏枷锁。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但陋规不除,乡亲难富。这一点,乡村两级早有共识。”北早现乡乡长孙文龙说。

   “人人都想改,但没人愿意第一个‘吃螃蟹’,白事不铺张会被戳脊梁骨说不孝顺,红事不攀比觉得没面子,”孙文龙道出了百姓的难言之苦,“农民有苦难言,心里都盼着有个台阶下。”2015年3月,平安村村委会一项“顺水推舟”的举措搭起了百姓期盼已久的“心理台阶”。

  王川川是平安村的外来媳妇,丈夫早逝后,一直独自照顾儿子和身患绝症的婆婆。2015年3月10日,王川川的婆婆过世。身负万元债务的她,在厚葬与薄葬的选择上踌躇不前——举债厚葬无疑会让本就拮据的生活雪上加霜,而选择薄葬意味着要面对乡亲们异样的眼光。

平安村红白理事会章程“十不准”。正定县委宣传部供图

  就在王川川举棋不定的时候,村委会用“厚养”与“薄葬”的道理解开了她心里的疙瘩,随后不仅组织村民捐了钱,还主导了平安村的第一场薄葬。简单的孝衣取代了百米长布,放哀乐取代了放鞭炮,大锅菜和面条取代了铺张的宴席。这场薄葬非但没有让王川川招来村民的非议,反而让乡亲们看到了节俭办事的低成本,燃起了移风易俗的新希望。

  重启理事会 制度贴上墙

  乡风最宜乡人启。王川川厚养薄葬婆婆一事,很快在平安村引起了“蝴蝶效应”。

  先是村两委趁热打铁,重新启用了村红白理事会,由有威望、有影响、责任心强的党员和群众担任理事。“既然用起了红白理事会,就要对涉及婚丧嫁娶的陈规陋习、不良风气好好管一管、问一问、理一理。”会长王朋银如是说。紧接着,《平安村红白理事会章程》公之于众。婚丧嫁娶不准请吹鼓手、吹唱班,结婚用车不准超过规定数量,喝酒每瓶不准超过30元……简明直白的151个字,把涉及人财物力和时间的“十不准”简办事宜囊括其中。

广播员通过大喇叭广播“十不准”。正定县委宣传部供图

  新制度引领新乡约,新乡约带来新气象。现如今,凡是要过红白事的人家,墙外都会贴上“十不准”。“现在,就连过白事用的大白布,都是村民捐上来的,平时由红白理事会保管,谁家有事,用完洗洗再还回来,仅这一项就能为村民省不少钱。”王朋银为笔者算了一笔经济账,“十不准”实施以来,凡有婚丧嫁娶之事的农户,少则节省数千元,多则节省数万元。

  新的一年,红白理事会又有了新想法,将继续缩减红事彩礼、简化白事流程,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

  善举厚民生 文明蔚成风

  党风政风连着民风。“村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逃不过群众的眼睛,我们偏出一寸,村民就会出去一丈。”为了让文明新风常驻平安村,新年伊始,康书敏在村党支部委员会上再次强调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重要性。《平安村2018年工作计划》中,健全红白理事制度、巩固移风易俗成果、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被明确提出。

  气顺才能人和,心齐才能劲足。为了让村民拥有更多获得感,村两委多措并举为村民广谋福利。不仅由村集体出资为村民入了医疗保险、农业保险和家财保险,还为全村6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放50至60元的养老金,就连水费也由村集体负担。“全心全意为群众多办事、办实事,群众就能更加信任村干部,就能更加拥护村两委的决策。没有好党风、好政风的维系,农村的文明新风也就难以为继。”北早现乡党委书记杨绍勇从作风建设的层面,解读了平安村移风易俗的经验。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这坚定了我们的信心。”村支书康书敏说,农民少了负担、富了“口袋”,但决不能空了“脑袋”,要让好人好事多起来,文明村风活起来,这是村两委今后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正定县,平安村,革故除陋规,鼎新启淳风责任编辑:李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