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记者刘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你可知道这是我们中国3000年前的“流行歌曲”?你是否想象过这首经典的《关雎》,会在五大洲不同肤色人的口中传唱?近日,河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仇海平带领他的留学生走上央视《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将《关雎》唱给世界听。“意外”走红后的仇海平面对如潮般的赞誉是如何自我评价的?唱红《关雎》背后到底发生了哪些故事?三尺讲台上的仇海平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本网记者赶赴河北师大对仇海平进行专访,听听他讲述舞台与讲台的故事。
和诗以歌登上央视 火爆朋友圈
几日来,仇海平和他的学生们这刷爆了朋友圈。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师大才子”、“温润如玉、永远温柔的仇老师”、“旧词新唱、和诗以歌、倾情演绎”、“中国诗经+外国民谣,仇老师火啦”……
面对种种赞誉,仇海平则“轻描淡写”,“我真的没有那么好,那是抬举我了,希望你们不要用这样的词,我只是一个大学老师。”
事情缘由还得从4月6日晚央视播出的《经典咏流传》说起。
4月6日,央视《经典咏流传》播出了河北师大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仇海平和他的留学生们合唱的《关雎》,这绝对是一个庞大的国际合唱团,这些留学生大部分来自印度尼西亚,还有一部分来自尼日利亚、俄罗斯、巴基斯坦,仇海平带着他们为大家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表演。一时间,这首歌传遍了全国。
节目中,仇海平用印尼民歌《哎呦,妈妈》的曲调唱响中国诗经《关雎》,一开口,节目现场便沸腾了。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方式唱出《关雎》给大家听?仇海平说:“《关雎》是中国的一首民歌,用了比兴的手法,而印尼民歌《哎呦,妈妈》同样用了比兴的手法,而且他们两者的节拍也差不多,将两者融合在一起,有助于留学生更快地去了解《关雎》。”
以歌唱诗、穿汉服弹古琴授课
舞台上,来自尼日利亚的留学生麦克还用美国歌曲《雪绒花》将诗人杜牧的《山行》唱给大家听;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王博、高强、刘勇用巴基斯坦歌曲《无论你走到哪里》将诗人王安石的《元日》唱给大家听;来自俄罗斯的留学生卡佳和莉莉用俄罗斯歌曲《红莓花儿开》将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也唱给大家听。当中国传统诗词遇上外国歌曲,碰撞出的火花真是难以言喻。
然而这些唱诗并不是临时编排,仇海平早在2005年就在学校开设了歌诗音画课,这是一门古诗词歌曲鉴赏课,每堂课的结尾仇海平都会带着学生们学唱一首歌曲。2013年,仇海平从河北师大文学院转到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后,也尝试用唱歌的方式进行汉语国际教学。
“作为一名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教师,我们需要想不同的方法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我们用一种比较活泼的方式,比如用学生自己国家的音乐曲调来唱我们的古诗词,用他们熟悉的来学习不熟悉的,这样,学生会更快喜欢上古诗词,有助于帮他们理解古诗词的内容以及意境。也可以更好地传播和推广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经典咏流传》的惊艳亮相,仇海平这种“和诗以歌”的教学方式立马在朋友圈引发热议,尤其是曾经有幸听过他讲课的学生更是“炸了锅”,纷纷回忆起仇海平穿上汉服给大家上课的场景,还会抱着古琴演奏一曲……
仇海平告诉记者:“有一些作品需要一种情景之中才能体会,弹古琴是我需要借助一些有仪式感的东西让大家更快地进入诗词的情境。比如会把古琴拿到教室,让学生亲手量一量它的尺寸,3尺6寸5分,代表一年365天、六合等,这样学生们就更能理解古琴是种怎样的乐器,它为什么承载了中国的音乐文化。”
仇海平认为有些作品很难用语言解释,只有在某种氛围中才能很好地感受,穿上汉服能给学生除了苍白的语言之外的东西。仇海平补充道:“这不是常态,只是针对特殊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式。”
灵活教学 把学生的生活编成课件
仇海平将同学们的朋友圈截图做成了课件 记者 刘潇 摄
仇海平跟所有的老师一样认真备课,思考今天学习什么内容、要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有哪些重点难点……不同的是,仇海平喜欢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元素用于教学。有一次,他了解到班上有两个人即将过生日,他俩又正好是同一宿舍的,仇海平就将这个作为一个点来设计当天课件。于是,他买了一个小蛋糕拿到教室,和同学们说“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而“特殊”一词正是他们上节课刚学过的词语,接下来的每句话都围绕这件事展开,既温习了前几天学过的内容,又学习了新的语法。
采访当天,记者观摩了一堂仇海平给巴基斯坦留学生上的课,课上仇海平把学生们发在微信朋友圈的内容截图做成了课件,用到了教学中。学生们兴致特别高,也不会觉得汉语很难学。
不得不说,仇海平如此用心,也是有原因的,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让仇海平备受感动,在他看来,只有自己更加用心,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经典咏流传》中,51岁的印尼华人魏殷平格外显眼。他是印度尼西亚的一位工程师,还开了自己的公司,为了更了解中国文化去年来到中国继续学习,魏殷平说自己越学越觉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想毕业以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还希望在印度尼西亚建立一个中国文化协会,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仇海平告诉记者,他还教过两位70多岁的印尼留学生,去年他们已经拿到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硕士学位。
我不是歌手 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才是更大的舞台
课堂上的仇海平 记者 刘潇 摄
仇海平看来,录制《经典咏流传》不是去做了一次演出,而是希望通过节目,和大家一起感受中华文化,传播中华文化。“把我们在教学上做的尝试和同行交流分享,想听听大家的批评意见。这是我们的初衷。”
即便仇海平为人低调,但登上央视《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他还是“一夜成名”了。相信很多人都会疑问,今后他会不会再登上大众传媒的舞台,为大家带来更多惊喜的作品呢?其实央视节目录制结束后,仇海平相继收到了很多其他节目组的邀请,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说到未来的打算,仇海平非常肯定:“我不是歌手,也不是名人,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我的舞台,就是三尺讲台。我想做的就是要做好我的本职工作,一方面无论是教语言还是教文学,希望我的学生能够更快的接受,也更快乐地学好汉语,学好中国文化。如果能够帮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快的成长,有更多的收获,这是我最大的快乐和欣慰。”
但对于这种“和诗以歌”的形式,仇海平说:“这种形式我们看到了它取得成功的地方,但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会总结取得的一点小小的经验,在今后教学中会再去思索、再去探索,争取以更好的方式去呈现。当然,我们还会尝试其他的方式来丰富我们的教学,更好的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