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养殖场。 郭甜肖 摄
长城网5月21日讯(见习记者 郭甜肖)“猪周期”卷土重来,生猪养殖户正经历最难熬的时期。
5月20日,记者见到田京涛时,他正对着体重日渐增大的肥猪愁眉不展。田京涛在石家庄晋州市晋州镇经营着一家小型养殖场,每年出栏生猪500头左右。他告诉记者,生猪价格从年初的每斤7.5元一路下滑,目前生猪的出栏价格已经跌破5元,是近8年来的最低点。“内心备受折磨,连猪场都不想去了。”说起养猪,田京涛又爱又恨。今年1月至4月份猪场共150头猪出栏,造成4万元左右的损失。
“能卖一头是一头,照这样的跌势,卖得越晚,亏得越多。”田京涛说,他现在只希望存栏的猪慢点长肉。
养殖户的日子不好过,肉联企业也难熬。戴景凯是河北双鸽集团双鸽圣蕴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他告诉记者,春节前猪价就有下跌迹象,现在已经是2014年5月以来的最低点了。戴景凯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头猪从20斤长到200斤,料肉比按照3:1计算,每头耗料540斤,饲料的成本在600多元,算上种猪种、水电、繁育等投入,再加上其他固定资产折旧等费用,总耗费达到1400元左右。“要卖到每斤6元才算保本,而如今市场卖价只有4.7元到5元。也就是说,现在每卖一头猪,就要亏损近300元。”
河北双鸽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猪肉屠宰车间。 双鸽食品供图
雪上加霜的是,与猪价一路走跌态势相反,作为猪饲料主要原料的玉米价格从2017年年底开始一路上扬,这直接导致饲料价格的上涨。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有10%的养殖户预计二季度将减少生猪养殖规模,85%的养殖户表示保持养殖规模不变,5%的养殖户表示可能不再养殖。
记者梳理发现,2006年起,国内生猪价格经历了三轮涨跌周期:2006年中至2008年初上涨,2008年至2010年下跌;2010年4月至2011年8月上涨,2011年9月至2014年4月下跌;2014年5月至去年初的上涨和此后的逐步走低。看似规律的“猪周期”却越来越没有规律,以往三年左右的一个波动周期正在被拉长,波动幅度变大。
相关数据显示,经过几年的市场选择,目前生猪养殖市场上的散户比例下降至约20%,规模养猪场占比40%,其中集团化企业比例上升比较快,已达到20%,另外专业养殖户约占40%。“规模化养殖场的进一步增加,能繁母猪的生产效率提高,推动了本轮‘猪周期’的延长。”一家大型生猪养殖负责人告诉记者,行业规模化养殖越来越多,大量中小散户‘倒’在前几轮‘猪周期’,企业、大户抗风险能力较强,波动周期也拉长了。
业内人士预测,这次猪肉价格下跌过程会在6月份或者9月份完成探底。“猪周期”低谷的到来,对于整个养猪行业来说面临的将是残酷的洗牌过程,缓解生猪生产和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还应捋顺行业链条,从科学养殖寻找破咒之法。
“该扩规模时扩规模,该压缩时压缩,心里对这张‘路线图’有了谱,破解‘猪周期’风险可以说八九不离十。”在河北皓辉农牧有限公司,负责人高兵辉正在跟养殖场的职工谈着未来发展规划。“养猪这么多年,不停地补栏、减栏、压栏,与‘猪周期’纠缠了数年,不能总这么被动了,得换个思路发展。”让他做出这个决定的,正是眼下这次称之为“史上最长亏损猪周期”。
高兵辉共养殖了150多头母猪,1000多头肥猪,前两年年景好的时候一头生猪出栏价每斤近10块,轻而易举净赚1000多块钱,现在每出栏一头至少要亏损400块。在他看来,“猪周期”波动就像风浪一样,在风浪中,小船容易被掀翻,大船则更稳。“养殖的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抗亏损能力也会越来越强。”高兵辉坚信。
河北双鸽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猪肉分割车间。 郭甜肖 摄
“现在养殖户普遍深度亏损,赚钱的已寥寥无几。”面对此次猪价的大幅波动,河北双鸽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选择了逆势扩张,继续推进规模化养殖。双鸽的底气,来自于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增强了其抵御风险的能力。河北双鸽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现养殖基地年出栏生猪12万头,肉制品加工基地年屠宰加工能力150万头、肉制品5万吨,200余家连锁销售网络可辐射省会及周边县市,形成了全程冷链的安全放心流通体系。戴景凯认为,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高,将减少生产的盲目性,有利于市场稳定。
业内人士建议,市场在鼓励养殖业转型升级、规模经营的同时,可通过“大数据分析”及时进行市场预警,建设高度透明的市场信息披露机制,加快生猪市场期货平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