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百姓心中的“梨财神”
——记威县经济林建设高级顾问、首席梨产业专家曲宪忠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吴新光 张欣 刘志琳 
2018-06-27 18:49:43
分享:

曲宪忠工作照。 省委宣传部/供图

在威县贺营镇袁家庄村梨园,村民们都念曲宪忠的好。记者 吴新光 摄

  长城网讯(吴新光 张欣 刘志琳)在威县,他的知名度大得很,许多梨农、贫困户可能不知道县长叫啥名字,却知道他。在他的倡导下,威县的产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沙化地上梨果飘香,当地梨农、贫困户种植梨果致了富,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为“威县的梨财神”“活着的李保国”……

  他就是威县经济林建设高级顾问、首席梨产业专家、省林业厅原副厅长曲宪忠。他对威县这片土地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不是故乡胜似故乡,这里的沙化地上留下他奋进的脚印。“这几天,老伴害眼病,没有去威县梨园走一走,心里想得慌啊!”质朴的曲宪忠一如往常。

  调整产业结构,沙化地里栽梨树

  将时钟拨回到5年前。年逾古稀的曲宪忠放弃安逸的退休生活,于2013年1月来到威县,为林果产业发展发挥余热,成为当地群众“梨”想的领路人。

  威县县政府党组成员、威县农业园区常务副主任、威县梨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李涛,对曲宪忠的评价是——对威县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关键性推动作用。“正是在曲厅长的倡导下,威县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原先种棉花的农民转而开始种植梨树。”

  威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贫困县要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在收获优美生态的同时,也要让群众收获财富,选准产业才算选准路子。”如何使生态文明与强县富民结合起来,这是曲宪忠刚来威县时反复思考的问题。

  产业结构如何调整?种什么?曲宪忠解决了——

  威县西沙河流域一带,土壤沙化严重,以前以种棉花居多。其实,沙化土壤比较适宜种植梨树,梨果的糖分高。而且威县历史上有着悠久的梨树种植传统。在对西沙河流域土质、水文、气候及市场预测等全面踏查调研和专家论证基础上,曲宪忠指导威县制定了《威县西沙河流域绿色A级高效梨产业带建设规划(2013—2020年)》,目标是打造成为“全省领先、全国一流、亚洲知名的梨果生产出口基地”。大手笔谋划建设10万亩绿色A级梨产业带,打破“一棉独大”的农业种植结构。

  选定了梨树种植,那选择什么梨果品种呢?曲宪忠解决了——

  如果还种皇冠梨、鸭梨、雪花梨,只能是跟在别人后头跑。综合考虑西沙河流域土质和国际国内市场等因素,确立了秋月梨、雪青梨、新梨7号、红香酥梨四个主栽品种,从一开始做到了与国际市场接轨,保证了未来销路。秋月梨、新梨7号、雪青梨都是专家认定的梨果新品种,相当于是站在了别人肩膀上。

  怎么种梨果才好吃?曲宪忠又解决了——

  标准化生产,少施氮肥,多施有机肥,比如牛粪、羊粪。尤其是盛果期后,这样不仅味道甜,而且口感好,还能卖上好价钱。

  曲宪忠是河北省著名果树专家,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这一生都对林果业充满了感情。”曲宪忠担任威县经济林建设高级顾问、首席梨产业专家后,再一次用心血和汗水,用赤诚和热情,用责任和担当,演绎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绿色赞歌。

  5年多来,曲宪忠早已把威县当成了自己的家,把这里的群众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家虽在石家庄,每年近300天在威县度过,在梨园度过。就算人不在威县,曲宪忠心里也总惦记着这片土地、惦念着梨园。按他的爱人张玉芬的话来说,“老曲的生活就是‘早上四点半,中午带着饭,晚上连轴转’。”

  曲宪忠的到来如一股和煦的春风,吹醒了农民向绿色生态要效益的意识。发展梨果产业从西沙河流域5个乡镇,扩展到全县14个乡镇。

  勇于技术创新,不唯书只唯实

  在指导威县梨产业发展过程中,曲宪忠坚持把科技创新贯穿始终,在提高梨果品质上下功夫。他在管理和经营上重点进行了“三创新”:创新生产方式,推广机械整地、节水灌溉、平衡施肥等现代林业科技;创新组织形式,推行公司+专业合作社+大户承包经营等模式,实现由过去一家一户、小打小闹向规模化标准化经营转变;创新生产技术,建立梨树新品种采穗圃、示范园和良种苗木繁育基地,保证了苗木质量和纯度。

  曲宪忠不仅把自己一辈子的经验成果都奉献给了威县,而且在技术创新方面又往前走了好几步。在梨园建园过程中,一些新的技术问题得到补充完善、示范推广和应用,取得了一个个丰硕成果,也颠覆着干部群众的固有观念。他探索创新了杜梨苗木建园方式,实现了当年栽植、当年嫁接、当年成活、当年成园,日本专家看了这一栽培技术,赞叹不已。

  在威县,以往的梨树建园都是购买外地培育好的苗直接种植。这种方式虽然方便,但要建造10万亩的梨园,老办法却行不通了。原来,市场上,5块钱一颗杜梨苗,好的要10块钱一颗。不仅价格高,数量少,而且市场上假苗多,总有不法商贩用山梨、豆梨、棠梨冒充杜梨苗。即便有钱也不成,因为10万亩梨园,所需的杜梨苗量太大了,市场上根本供应不了这么多。

  在技术创新上,曲宪忠有着丰富的经验,也有非凡的胆略与魄力。他思考了很久,凭着多年的经验和多方考证,最后提出了直接用杜梨苗建园的大胆想法。没有成品杜梨苗,用砧木建园,风险大,而且10万亩的量,全国也没有先例。我省林业系统一位离休的老干部到园区考察时知道了此事,他不禁惊呼道:“老曲啊,你胆儿真大!10万亩你敢推杜梨建园,在全国这么大规模也没听说过!你就不怕蹲在这里啊!”曲宪忠信心十足地说:“我不怕,我有底儿,肯定成!”

  这样大胆的想法激起了不少质疑声,更有村民拿着小杜梨苗,往梨园去找曲宪忠,说:“曲厅长,你看看,就这香头儿大小的杜梨苗,这能成活啊?”曲宪忠理解村民的忧虑,他安抚道:“放心吧!按我说的办,就一定能栽活!”

  直到第一年栽的6000多亩杜梨苗栽成后,梨苗的成活率在90%以上,这才解除了村民们的疑心。第二年,又有村民问曲宪忠:“这杜梨栽上了,刚刚嫁接,猴年马月才能吃上梨啊?”为了打消村民顾虑,威县章台镇鱼堤村县级梨产业园采穗园应时而生。作为示范园,曲宪忠对采穗园的苗木采用高接换头的方式,优先挂果,第二年就挂了果,并召开了现场观摩会、分析会、品尝会、动员会,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刘明亮,威县梨产业园区管委会总工程师。自打曲宪忠来威县后,他俩可以说是朝夕相处。“曲厅长正好比我大20岁,他是我的良师益友。”让刘明亮最钦佩的是,曲宪忠遇到新问题,“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构建“梨”想之路,梨果长成“致富果”

  6月2日上午,记者行走在威县贺营镇袁家庄村梨园,秋月梨、雪青梨、新梨7号梨树成行排列,梨果挂满枝头。这些梨树已经是第五个年头,进入了盛果期,丰收在望。

  袁家庄村党支部书记郑继奎边走边对记者说,“你看,这些是曲厅长直管园。对于严格按照标准建设的梨园,可以挂上曲厅长直管的牌子,梨园老板以及群众都把‘曲厅长直管’作为一种品牌、一种骄傲,觉得非常光荣。”

  “家有闺女沤成泥,不嫁袁庄红龙集。”多年来袁家庄村村民经济收入主要依靠种植棉花,由于是沙化地,漏水、漏肥严重,种棉花、小麦都不沾,2013年以前村民人均纯收入两千七八百块钱,全村330多户1000多口人,600多人都属于贫困户。

  如今,村民成为“三金”农民——土地出租拿租金,扶贫资金入股挣股金,梨园打工挣薪金。2017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六七千块钱。威县梨产业带上的村子基本都稳定脱了贫。郑继奎对记者说:“都托了曲厅长的福,如今梨果长成致富果,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富裕。”

  今年48岁的村民李秀红,更是忘不了曲厅长的好。这些天,她主要给梨果套袋,每天工资100多元。李秀红家以前也是村里的贫困户,如今成了县上评的梨园农民技术员,常年在梨园打工。“从正月到现在,就没闲着,剪枝、疏果、套袋,等过些日子梨果成熟了,还要采摘、分级入库。在梨园打工一年能收入2万多呢!”

  “2013年春天梨树刚栽植时,曲厅长亲自到梨园示范讲解,如何剪枝、如何疏果、如何拉枝,怎么栽植、怎么管理,一讲就是一晌。而且,曲厅长一点官架子也没有,我们都有曲厅长的手机,日常梨园里有啥难题时,也喜欢与曲厅长交流交流。”李秀红说,“在果树整形、修剪方面,曲厅长进行技术指导,让我们受益颇多。”

  在威县,多数梨园群众都有曲宪忠的手机号,遇到困难都直接打电话咨询请教,每次他都耐心详细解释;电话解释不清楚的,就亲自到田间地头做示范,手把手地教,直到群众掌握了技术要领,才放心离开。

  不仅田间地头指导,曲宪忠还把培训课开到了现场图书馆、会议室。给梨园技术骨干做培训时,他的培训材料全是自己写的,他将果树管理前后、关键技术的照片都做成PPT,照片也是他自己拍的。照相机、笔记本是他的两样“宝贝”,走到哪里随身携带到哪里,遇到有价值的东西就拍下来。他说,给农民授课有时专业语言不好懂,图片形式更直观、更有效。

  昔日沙荒滩涂,今日梨果飘香。短短5年多时间,在威县西沙河流域曾经的沙化地上,崛起一片绿色生态海洋——13万亩绿色A级梨产业带,建成标准化梨园230个,带动3万多农民人均增收5000多元,1.6万人实现了稳定脱贫。这是曲宪忠为威县人民构建的一条致富“梨”想之路。

关键词:威县,梨财神,曲宪忠责任编辑: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