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就有人把驾照、英语、计算机称作是二十一世纪社会生存的三大“必备技能”。在当下,不会开车的话感觉还真是“out”了,“驾考热”一时间火爆起来。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1月15日公布,2017年全国机动车和驾驶人保持高位增长,截至2017年底,全国机动车驾驶人达3.85亿人。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伴随着“驾考热”,“最严驾考”也应运而生。“最严驾考”在考试内容上更加符合实际道路驾驶需求,也侧重了对文明驾驶的强化教育,若能在实际驾考中“不打折扣”执行,虽难、虽严,却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为安全驾驶、文明驾驶多提供了一份保障。
但在一些地方,“最严驾考”不但没有得到“实打实”的落实,反而促进了贿考、作弊等“方向盘上的腐败”蔓延滋长。近日,《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调查发现,驾考难度升级的同时,个别“神通广大”的驾校考场却暗地里为考生提供包过服务,只要花费数千元,就能在考试现场提供“技术支持”,大玩潜规则牟取利益。
若媒体曝光属实,我们应警惕,难度增加、通过率低的“最严驾考”很有可能会进一步催热“驾考腐败”,而且这也有可能是世上最危险最致命的腐败。
其实,“驾考腐败”并不是近些年才出现的。随着驾考市场的火爆、竞争逐渐加大,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下,驾校的考试通过率则成为驾校在竞争中“制胜法宝”,这也是学员、驾校、考官“一致”的目标。于是,“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给教练买烟、请教练吃饭到后来驾校暗示学员贿赂考官的现象,在监管混乱的地方,甚至出现了驾校主动当起了学员与考官之间的“掮客”。
一个巴掌拍不响。除了驾校竞争催生了“驾考腐败”,很多驾考者已经或者打算买车而急需驾照,或者忙于工作以致于无暇顾及反复补考,不得已,只能通过各种非正常渠道拿到驾照。这也为“驾考腐败”的滋生蔓延提供了土壤。殊不知,这样的行为不仅破坏了考试秩序,更助长了“驾考腐败”的歪风邪气。
“最严驾考”导致“驾考腐败”的滋生蔓延,最负有责任的就是监管部门。长期以来交管系统的封闭性、缺乏外部监督,却掌握着一个地区的“驾考大权”,很容易成为社会上公认的“油水衙门”。
报道中也提到,“虽然考试场地内安装了多个摄像头,且考场中有呼和浩特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驾驶员考试中心的执法人员负责全程监督,但显然并没有起到监控考场秩序的作用。其中体现的”学员——驾校——监管部门之间的“关系”不言而喻。
监管部门监管不严,对缺乏监督的考官而言,无形之中增加了他们的受贿空间,提供了权力寻租机会。对于驾考者则对通过正规渠道考取驾照“望而却步”,而转向托关系、找路子、拿票子。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但必须指出的是,交通安全人命关天,驾照考试这一关必须要严把,而“驾考腐败”的存在则无疑打乱了驾考秩序与公平公正,更是将“最严驾考”的“严”字“消磨”得软弱无力,这无疑增加了“马路杀手”出现的几率,而监管部门的失职行为则无异于“间接杀人”。
因此,“最严驾考”落到实处,要以严格监管、杜绝腐败为前提,否则不但不能实现符合实际驾驶需求、强化文明驾驶教育的初衷,反而会进一步催热“驾考腐败”。
近些年,国家在严格落实“驾考规定”方面下了大力气,也取得了很大效果,但遏制这股歪风邪气,将“最严驾考”不打折扣的落实,还必须从完善法制开始,一要细化法规,二要严格执行,对“驾考腐败”坚持零容忍。最重要的是监管部门反观自身工作中的死角与盲区,严格落实问责制度,从根本上切断黑色利益链条,肃清驾考生态环境。(郭慧岩)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长城评论”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