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的百万亩林海。记者 周亚彬 摄
长城网7月30日讯(记者 刘澜澜 周亚彬)“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七月的塞罕坝,绿浪翻滚,一片生机。近日,记者随河北省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开展的“走转改”集中采访活动来到了塞罕坝,感受这片土地上的拼搏与奋斗。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在这里,塞罕坝人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一部传奇:以占河北省国有林面积13%的林地,培育出了占河北国有林蓄积量35%的森林,单位面积的林木蓄积量分别达到全国人工林平均水平的2.76倍、全国森林平均水平的1.58倍和世界森林平均水平的1.23倍。
在塞罕坝展览馆里,讲解员为我们讲述了赛罕坝拼搏奋进的历史。“一棵松”、“六女上坝”、“老书记王尚海”,作为媒体人,这些故事我们都在大大小小的报道中看过,但看着眼前的万亩林海,再听到这些拼搏奋斗的故事,感觉这些故事离我们不再遥远,那些艰辛和困难都出现在自己的眼前,而这些故事也比任何时候更动人。
工作中的刘军。记者 周亚彬 摄
走进塞罕坝的望海楼,我们见到了常年在这里驻守的瞭望员刘军。刘军所在的望海楼,海拔有1940米。刘军和妻子齐淑艳已经在这里驻守十多年了。十多年来,刘军和齐淑艳夫妇每年春秋两季至少要在这里驻守6个多月,从早到晚瞭望林海。在这个“再现代化的设备也替代不了人”的岗位上,他们守望着林场的平安,实现着人生的价值。
七月的塞罕坝,天气凉爽,还有一点寒冷,望海楼的瞭望台上风很大,大家被风吹得有些发抖。在交谈中,刘军告诉我们,在防火期,白天要每隔15分钟瞭望一次,晚上要一小时瞭望一次,如果发现情况要第一时间上报。在刘军的桌子上,摆了好几摞记录本,上面清楚的写着瞭望的时间和情况,字迹清晰整齐。
刘军的绘画作品。记者 周亚彬 摄
在“望海楼”的墙上,挂着许多刘军的书画作品。有展翅的雄鹰、有栩栩如生的大公鸡,其中,一幅名为《守望》的画作格外引人注意,画上是两只睁着大眼睛、依偎在一起的猫。刘军说,他想表达他们夫妻俩相扶相依、苦中作乐、坚守岗位、看护好林子的心情。
近两年,因为对塞罕坝的宣传报道增多,塞罕坝的知名度也越来越大,来到这里游玩的人也越来越多,刘军告诉我们,过去一个夏天可能才来几十人,现在一上午就能来十几辆“大轿子”。“游客来了会给他们讲讲望海楼的作用,讲讲怎样保护森林。”刘军说。
刘军的父辈是第一代造林人,在1958年上坝,当时林场尚未正式成立。之后,他的父亲不仅参加了林场创建和植树造林工作,还成为第一批望火楼的瞭望员。十几年来,刘军和妻子坚守着父辈的事业,保护着百万亩林海,严寒,寂寞,都不曾让他们退却,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坚守的力量。
拼搏、坚守,这次赛罕坝之旅让我们对这两个词有了新的理解,在塞罕坝,这两个词不仅仅是冰冷的词汇,而是无数塞罕坝人用一生去践行的伟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