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了个后晌睡不着觉,我出去逛一逛。后晌树上都是知了,闹的我心痒痒……”近日,这首《黄骅符号》刷屏了。歌曲中的那些方言念白、那些熟悉的家乡元素,充满了浓浓的“黄骅味道”。歌曲画面感强烈,一股股乡土味“迎面而来”,一经推出便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共鸣。(点击《黄骅符号》可听歌曲)
一首歌唱出的是对家乡的自豪。作者将家乡的美食、美景、历史文化等统统写进歌曲,把对家乡的自豪都化为一个个音符,也让很多在外的游子“因为一首歌怀念一座城”。
《黄骅符号》作者:程莫(图/掌握沧州)
近年来,带有地域特色的歌曲越来越多。比如《成都》《再见石家庄》《兰州兰州》等,这些朗朗上口的歌曲,透着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
在这些歌曲中,不乏用方言来演绎的。一段段带有“乡土味”的方言歌词,不但不让人觉得土,这种用时尚、新潮的方式诠释了方言的美,反而让人觉得亲切、俏皮。
前几年,好莱坞热门电影《冰雪奇缘》的主题曲《Let it go》引发全球翻唱热潮,随即有网友在网上发布了全国各地至少26种方言的翻唱版本,唤起了很多人的家乡记忆。不少网友表示,听到自己家乡话的瞬间,有种“泪奔”的冲动。
听点家乡话,打上点“家乡”的印记,并非坏事。方言所承载的是其通行区域千百年来积累的经验,表达是当地的风土人情,有其独特的魅力,并不是人们认为的“土”。
我国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方言,但不得不承认,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内基本使用普通话,方言的作用越来越小,越来越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已渐渐忘记了家乡话,这是一种遗憾,更是一种文化的流失。
网友们对《黄骅符号》的评论
但方言的衰落不能归咎于普通话的普及。实际上方言与普通话之间,并不是对抗性矛盾。
如2015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繁花》,就是用上海方言写成的。再比如,“伐开心”“杠杠地”“猴赛雷”等方言词汇,这几年也都因为有鲜明的特色,杀入共同语言的核心圈。
可见,方言的传承与普通话的普及,二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传承方言,是对文化根脉的呵护;普及普通话,是为了便捷沟通与交流。
不必讳言,在传播上,方言有其天然的劣势。那就是大部分不能进行正规书写,这是阻碍方言传承与保护的“致命伤”。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创新方法,根据方言自身的特性,用歌曲、小品等人们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利于年轻一代接受的方式,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将方言传承下去。
包括《黄骅符号》在内的这些“方言歌曲”就做到了这点,从中我们感受到年轻一代对“家乡话”的热爱,对“方言”的眷恋,更让人们看到了方言传承的希望。
事实上,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各地均在努力。“方言进校园”“方言报站”“地方台方言类节目”等方式都是有益的尝试。
也许,当越来越多人意识到方言的独特魅力时,若干年后,我们还能听到有人在唱《黄骅符号》《西安人的歌》《长安县》,还能用方言讲述着每个地方的独特韵味。(郭慧岩)
扫一扫这个二维码,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