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唐山讯(彭月娟 记者杜宇昕)“刘叔,马上就中秋节了,咱家这边花生、核桃、栗子收成都挺好的,我爸嘱咐我们去看看您。”9月17日上午,来自唐山迁安市蔡园镇小石岭村的李文平挂了电话,思绪飘回了9月8日。
唐山迁安堡垒户李万义的孙子来车站接八路军后代刘福星。彭月娟 摄
9月8日上午8时许,李文平来到迁安长途汽车站接到了刘福星,一见面,刘福星就开门见山地说他是代替父亲刘建文来向恩人道谢的,在去小石岭的路上,刘福星说起了父亲刘建文与李文平一家的渊源。
抗日战争年代,刘福星的父亲化名为刘植高在迁安开展抗日活动,1943年春天,刘建文不幸生了“砍头疮”,无奈之下,他走进了小石岭村堡垒户李万义的家,在这里受到了李万义一家人的悉心照顾,李万义的父亲为刘建文找了医生割了疮,李万义的母亲又用家里仅存的一点红高粱面做了面汤,在日军来袭的时候,李万义和父亲又把刘建文安全地转移到了村里的西山。
“父亲在世时就经常提起在迁安被救助的经历,2006年,父亲临终时也让我尽力找到恩人,但我对父亲的这段经历并不是很清楚,直到今年年初,我去石家庄收拾父亲的遗物,发现了父亲写的记录他印象深刻的一些事的这本小册子,上面详细记述了父亲在迁安被救的经历。在迁安圆梦志愿者的帮助下,这才有机会当面向恩人的后人道谢。”说着,刘福星就拿出了小册子,翻到了记录刘建文被救的章节“抗日战争中夜奔小石岭”。
刘福星和李万义大儿子李合川叙旧。彭月娟 摄
“李大哥,咱们今天终于见面了!”“兄弟又来了,快50年了,咱们两家又联系上了!”刘福星和李文平父亲李合川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两位老人都很激动。说话间,车子就驶进了小石岭村,来到了该村的党群服务中心,李万义的后人们此刻早已在这里等候。
“刘植高(刘建文)来家里的时候,我只有5、6岁,不太清楚当时发生了什么,但是听老人们讲过,因为救刘植高,我四叔被日伪军抓起来了,不光挨鞭子抽,还被灌了辣椒水,最后全村人用一口大肥猪给他换回来了。1963年的时候,他又回来看我们了,记得他进家就对我奶奶说,‘大妈啊,我还想吃你做的红高粱面的片汤,我还要坐在枕头上吃,和当年在这儿养病的时候一样!’白天工作,晚上就和我爷爷奶奶住一起,真的就把我们家当做自己的家了。”看着小册子上的照片,说着以前的事,李合川和刘福星两位老人的手一直紧紧地握在一起。
据李合川老人讲,在刘建文来家以后,两家便联系不断,刘建文多次回到小石岭村看望救命恩人李万义全家,李万义和儿子女儿也多次到唐山看望刘建文。有一次刘建文还把积攒的70元钱塞给李万义,让他补贴家用。在70年代初期,李合川退伍后,更是在刘建文家里住了几天,当时刘福星正在上学住校,两个人便没能见上面。70年代后期,由于刘建文工作调动,两家便断了联系。
刘福星和李万义后人一家合影。彭月娟 摄
“自打父亲临终拿到这个小册子,我就开始在迁安寻找恩人,但一直没有进展,今天终于与恩人见面了,我们要牢记战争年代为革命奉献的人们,延续老一辈的革命传统,把红色精神传承下去。”简单叙旧之后,刘福星在李万义的后人的陪伴下来到李万义的墓前,为老人献上了花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