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春风化雨四十年 ——看改革开放后乐亭盐碱带翻天巨变

来源: 长城网   作者:骆梓炫 张艺萌 
2018-09-20 12:01:17
分享:

  长城网9月20日讯(记者 骆梓炫 张艺萌 通讯员 王岩军 陈友海 张野)改革开放如春风化雨,在盐碱滩中滋润着勃勃生机、丰盈硕果,四十年间,此间荒滩翻天巨变。沿省道364由东往西穿行乐亭沿海,行过美丽恬静的滨海小村,瞭望整齐如锦的辽阔稻田,驻足拔地而起的工业园区。湛蓝的海水抚慰着乐亭一百余公里的漫长岸线,潮涨潮落已千年,亘古未变。

  升级:从“零”到两万公里

  姜各庄镇西海村紧靠364省道,交通格外便利,是乐亭沿海一行的第一站。“以前出村没有路,得从荒滩里一步一步走出去。”西海村村委会主任苏海明在村口迎接笔者一行。

西海村工业园区。

  西海村人口近千人,在姜各庄镇是人口较多的村子。“以前村里也没这么多人,男的娶不上媳妇,女的想法设法嫁出去。”51岁的苏海明对年少时的村子的记忆浓缩为两个字“穷”“苦”。

  世代相伴的大海,给曾经的西海村带来的是土地里泛起的白色盐碱、苦涩的井水、稀疏低产的庄稼。临海结网,渔业是西海村传统产业,但在改革开放之前,渔业并未给这个盐碱带里的村庄带来多大改变。

  “小时候捕鱼,是站在岸边‘拉大网’。”苏海明回忆说。

  改革开放前,受到客观条件限制,西海村人们遵循着最原始的渔业生产方式,离岸距离为“零”,捕捞量很低。

  上世纪八十年代,西海村人开始建造渔船出海捕鱼。“渔船全长不到10米,动力很弱。”苏海明告诉笔者,他家第一条渔船是四家合股,每家都拿出了全部身家,盼着能在大海里捞出“金元宝”。

西海村码头。

  有了渔船,西海人的渔业产业实现了离岸“零”的突破,进入了辽阔的海洋。当时,渔船小,经不住风浪,西海的渔民只敢离开岸线一、二公里,让岸线始终保持在可视范围内。但,仅仅这微不足道的航程,已经开始让西海人收获到了第一桶金。为盐碱地提供了源源不断盐分的磅礴大海,成为了渔民们热爱的财富之源。

  随着改革开放的成果日益显著,乐亭渔业产业也“渐入佳境”。勤劳的西海人,成为了乐亭渔业的“先锋军”。随着收入的增加,西海人的渔船也“茁壮成长”,船体从10米到17米到20米再到40米不断变大,船用设备也从指南针到海事卫星、探鱼仪、渔用声呐等不断丰富,西海渔民离开岸线越来越远,不断突破县域、省域、国界。

  2016年,苏海明二弟苏海英名下的渔船随同另外7艘远洋渔船挺进深海,到两万公里以外的毛里塔尼亚进行捕捞作业。

  发展远洋渔业是乐亭渔业发展“退陆进海”战略的重要一环。乐亭逐步将岸线养殖和近海捕捞的传统渔业生产模式向海洋深处延伸,在打造“远洋船队”的同时,还大力发展近海海洋牧场,通过人工放流、底播增殖,修复海洋生态,提高渔业产值。

  经过近四十年发展,西海村渔业产业规模不断变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现在全村人都从事渔业产业。”苏海明笑称西海村人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男人是耕海牧渔的主力军,女人则负责织补渔网等产业环节。

  目前,西海村共有40米以上大型现代化渔船40余艘,养殖等渔业用船百余条,每条船毛利润达到50万元以上,渔民户均纯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现在娶媳妇、嫁女儿,得好好相一下‘门户’。”苏海明笑声中带着淡淡的自豪。

  

  跨界:从“不毛”荒滩到旅游福地

  盐碱地风沙狂,只长野草不打粮。盐碱带是“不毛”荒滩,过高的盐分是大多数农作物的天然“杀手”。在改革开放前,因条件艰苦、经济落后,分布在乐亭盐碱带中的村庄被称为“下庄”。生活在“下庄”的人,面对的最大难题就是吃饱。

西海村盐碱带。

  6月19日,“下庄”马头营镇八里桥村村东的“渤海渔家”宏张开业。在来自滦县的李晓玲看来,“下庄”八里桥是生财“宝地”。李晓玲在这片盐碱地上投下了400余万元,开办了这家集民宿、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农家院”,以当地的渔家文化、农耕文化为主色调,展示着这片盐碱带的独特魅力,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旅游大军。

  乐亭西部沿海,旅游资源丰富,每年吸引大量外地游客前来踏浪消暑。乐亭鼓励、引导、扶持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产业,一大批以地方文化为特色的“农家乐”“渔家乐”“民宿”等旅游服务商家在该县盐碱带迅速崛起,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曾经的“下庄”,是人人想要离开的贫瘠之地,而如今,这里却成为了旅游福地。在乐亭“全域旅游”战略主导之下,该县旅游产业逐步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以往限制该地区发展的区位环境,成为了推动产业发展的便利条件,享有“蓝绿”双色旅游资源的盐碱带成为了最大受益者。

  在李晓玲迎接品尝海鲜的游客之时,与八里桥相隔十余里的乐亭县古河乡原野水稻专业合作社农场内,天津游客吕一楠一家正穿着及膝长靴,站在蓄满水的稻田里,弯腰插秧。“一个星期之前就预约好要在今天插秧。”通过“认养”,吕一楠对这块稻田有着绝对“控制权”。原野合作社推出的“稻田认养”,既让认养人吃上了从田间到餐桌‘零’直供的生态大米,又丰富了游客旅程。

乐亭水稻。

  “乐亭水稻种植期从5月到10月份,与旅游旺季完全重合。”原野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福生介绍说,田园生活对都市游客极具魅力,游客常常在周末去海边游玩后,再到稻田里体验农桑之乐,欣赏田园风光。

  据了解,水稻种植是让乐亭盐碱带农民“吃饱饭”的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后,亩均效益实现倍增。

插秧机正在插秧。

  近年来,乐亭推动农业产业和旅游产业跨界融合,推出了体验农耕时代、赶海捕蟹做渔民等主题旅游项目,根据不同季节推出“鲜桃采摘节”“观鸟节”“皮皮虾节”“赶渔节”等时令参与项目,增加了旅游项目,丰富了旅游体验,提高游客对乐亭的粘性度,让旅游的脚步“慢”下来,细细“品读”乐亭。

  转变:从“逐草而种”到乐业安居

  汤家河镇苏家铺村中的“铺”字是乐亭盐碱带中常见的一种“窝棚”,以秸秆、泥、草为主要材料,是渔民常驻海边劳作所居住的房屋。在乐亭盐碱带中,以“铺”为名的村子有二十余个,见证着这一区域曾经的生产、生活状况。

  地理环境的限制让苏家铺在农产产业发展中“先天不足”,数百年来,苏家铺求“变”而不得。

  “现在的苏家铺,农业已经退居‘二线’。”苏家铺村村民田正贵告诉笔者,苏家铺村村民已经融入到周边现代化渔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链条中。

  苏家铺村的产业模式变革,得益于乐亭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更得益于建设在家门口乐亭经济开发区、中心渔港等一系列产业平台。

  田正贵创办的正德劳务服务有限公司就主要为乐亭经济开发区提供人力资源支持,旗下员工主要是苏家铺村村民。乐亭经济开发区创建于2006年,目前规划面积为75.84平方公里,是承载该县项目建设的核心平台。经过十二年建设,在盐碱带中从零而始的乐亭经济开发区,已经成为了一片投资热土,形成了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现代化产业集群。

全景图。

  近年来,乐亭以项目建设为县域工作中心,充分发挥临港沿海的区位优势,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曾经的盐碱带成为了乐亭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也带动这片土地发生着千百年来最剧烈的变革。

  汤家河镇海田村位于乐亭经济开发区西侧,在省道364和唐港高速公路交界地带。说起村里的变化,现年70岁的老人王永鹤声音变得高亢激昂:“海田的变化,是翻天覆地。”

  曾经的海田村只是散落在海滩边上的十几户人家,三两户相聚在一起,相互间隔数十乃至数百米,被漫延的盐蓿菜包围其中。“长盐蓿菜的地方盐碱度大,不能种地,长野草的地方可以种玉米或高粱。”王永鹤说,“村民的耕地都是东一块、西一块,面积大的半亩一亩,面积小的比‘炕头’都小。”

  在过往的农业产业历史中,海田人“逐草而种”,不断地在被盐蓿菜“统治”的盐碱地中寻找着野草地,随着盐碱度的变化,变更着可以耕种的地段。

  “改革开放后,年轻人都背井离乡地去外边打工。”王永鹤也曾四处打工谋生,年轻时去过大庆、通辽等多个地方。

吊车正在作业。

  随着乐亭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产业从无到有,逐渐成为了盐碱带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在外漂泊的海田人逐渐回归故土,成为了乐亭最早的产业工人群体,由“逐草而种”的农民转变为乐业安居的产业工人,不再承受离乡之苦,工作稳定、待遇优厚。

  目前,海田村有几十名村民在唐山中厚板材公司等企业中工作,王永鹤的女儿王金艳就是其中一员。已经拥有近十年工龄的王金艳月薪4000元以上,生活安逸富足。

  采访结束后,送王永鹤老人回到海田村的家中,整洁的街道、漂亮的民房和完善的公共设施,在金色的夕阳中宛如一副美轮美奂的田园画卷。

  注:盐碱地是指土壤里面所含的盐分影响到作物的正常生长。乐亭是河北省第一沿海大县,拥有河北省四分之一的海岸线,近三分之一乡镇频临渤海,约5万人口生活在盐碱地带。

关键词:盐碱带,改革开放40年,西海村责任编辑:骆梓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