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里各式各样的月饼。记者 骆梓炫 摄
长城网9月21日讯(记者 张艺萌 骆梓炫)月饼是每一代人中秋独特的记忆和富有时代印象的符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味不同”。不管处于什么年代,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永远是中秋节永恒的主题。
改革开放进入了第40个年头,你还能想起小时候月饼是什么味道吗?你还能回忆起之前的中秋节是什么感觉吗?咱们来一起忆月饼,话中秋。
月饼制作:从“烙”月饼到流水线生产
家住河北保定的70岁老人李法田告诉记者,40年前,买月饼不但要花钱和用粮票,还得糕点票。中秋节很少有人掏钱买月饼,大都是在家烙。邻居几家说好,下班后统一准备馅和发面团大家一起烙。那时候有白炽灯就不错了,有时候我们还点煤油灯。白天都上班,也没时间。
“我们都是晚上烙,揉面擀面,擀好的月饼简单装潢一下。比如点吃红、用梳子压花,自己做个铁圈弄弄造型。”李法田说起烙月饼,很有兴趣地告诉记者,说起来也挺有意思,那会儿也不在乎梳子卫生不卫生,沉浸在节日喜庆氛围中,也没人讲究那些。我们当时要是谁家做出来个好看的模具,大家都眼红的很,都想借过来用。我们还一起研究怎么做出来的模子又好看又实用,刚刚烙出来的月饼咬一口那叫个香啊!
各种口味的月饼。记者 张艺萌 摄
在中秋节即将到来之际,记者走进石家庄西三庄街月饼店,探访月饼制作过程。记者发现,制作间分为馅料制作区、下料区、烘烤区、冷却区和包装区等,工人只需要先做好馅料,将做好的馅料、面皮放入包馅机,包馅机便可自动制成一个完整的月饼,然后工人再给月饼涂上蜂蜜等,最后将月饼送入隧道烘烤机烘烤后,再冷却包装,一个成品月饼的制作就完成了。
“月饼变迁最明显,制作工艺如此复杂的月饼现在实现了流水线生产。”该店老板王茹(化名)介绍说,现在在生产车间里,从和面、搅馅、成型、烘焙到包装,机器几乎包办了所有原来的手工制作流程,
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月饼生产处于手工艺时代。先购买月饼原料,如莲子、面粉、猪肉、五种瓜仁等,然后手工制作馅料,将莲子煮熟、磨成粉末、炒熟,然后用和好的面包裹,放置在木制的月饼模具上压实,最后用木柴生火,将月饼放置在铁板上烘烤。
时至上世纪80年代,电烤炉出现了,月饼虽然还是得手工制作,但是烘烤可以依靠电烤炉完成,这样月饼不再会被烤得焦黑不匀,色泽会比较均匀。
上世纪90年代以后,制作工艺进一步优化,出现了包馅机,有了隧道式烤炉。也出现了水果口味的月饼,一般的莲蓉、豆蓉和水果蓉等月饼,都可以通过包馅机自动包料。
手工月饼。记者 骆梓炫 摄
月饼口味:从单一糖馅到花样层出不穷
小月饼,大变迁,反映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小小月饼的变化,其实折射的是中国时代的大变迁。
月饼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花样不断翻新,品种不断增加,地区的差异使品种外观、口感、味道各具独特风格。几十年前,我们吃的月饼不是白糖陷就是豆沙馅。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口味越来越挑剔。
从产地上分有苏式、广式、京式、宁式、潮式、滇式等;就口味而言,有甜味、咸味、咸甜味、麻辣味;从馅心讲,有五仁、豆沙、冰糖、芝麻、火腿月饼等;按饼皮分,则有浆皮、混糖皮、酥皮三大类;就造型而论,又有光面月饼、花边月饼等。风味却迥然不同:京津月饼以素见长,油与馅都是素的;而广式月饼则轻油而偏重于糖;苏式的则取浓郁口味,油糖皆注重,且偏爱于松酥;潮式月饼身较扁,饼皮洁白,以酥糖为馅,入口香酥。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口味越来越挑剔,其实除了上面说到的月饼种类,还有许多新型月饼,比如:巧克力月饼、冰激凌月饼、麻薯月饼、水晶皮月饼、螺旋藻月饼、茶叶月饼、竹炭月饼等等,花样真是层出不穷。
河北师范大学学生张丽杰笑着说:“我们宿舍的同学都说现在的月饼快成包子了,昨天我们去好利来蛋糕店买月饼,我买了一个猪肉馅的,室友买了野菜馅的,虽然挺新奇,但味道还不错。
现在,梅菜扣肉馅、金嗓子馅、普洱菊花馅、香辣牛肉馅、卤肉馅、腐乳馅、沙茶牛肉馅……它们都自称是月饼家族!
节日的意义:从吃月饼到全家相聚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以前大家中秋节最大的乐趣是吃月饼,现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年轻人很多都在外地忙着自己的事业,加上如今交通便利,回家也变得非常便捷。所以,每家每户到中秋节最大的事就是全家团聚。
记者通过提问,提到“中秋节”,你想说什么?征集到网友很多感受。
小猪佩奇礼盒。记者 骆梓炫 摄
“一年一度中秋节,儿时除了春节最喜欢的节日,在我心目中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节日,跟着爸爸妈妈走亲戚,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顿丰富的晚餐,爸爸和哥哥还会小酌两杯,一家人唠家常。如今有了自己的小家,得亏老妈在,依旧会准备一桌菜,吃月饼,多少弥补了早晨会去加班的失落。最想一家人一起过节。 ”新百广场售货员小李说。
“好几年生日都不在父母身边,我的生日就在中秋节这天,特别想一家人都团聚在一起过中秋节。今年我要回家”在河南上学的娜娜,已经3年没在家里过中秋节了。
“每年中秋,孩子们都会回来,我盼中秋,更盼团聚。”家住保定市相如村的孟发,今年73岁,3个孩子每年中秋节,都会“如期而至”回家赴约。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孟发老人的子女们中都买了小车,而且远在广东打工的大儿子坐高铁回来也才7个小时,让相聚变易了。
从吃月饼到全家相聚,中秋变迁见证了社会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