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长城评论】起侮辱性绰号也算欺凌!维护青少年最起码的公平正义

来源: 长城网   作者:王钟的 
2018-11-14 09:50:22
分享:

  近日,广东省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实施办法(试行)》,针对不同性质的校园欺凌,规定了不同的处理方式。其中,除了有强脱被欺凌者衣物,对被欺凌者拳打脚踢、拉扯头发等传统意义上的暴力欺凌行为,也包括给他人起侮辱性绰号、在社交媒体发表贬低或侮辱他人人格言论等非接触性行为。

图片来源广东省教育厅网站

  校园欺凌是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和社会现象。尽管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有过校园欺凌的惨痛经历,但在过去,教育者和社会整体上并没有对校园欺凌形成充分重视,甚至有人会认为校园欺凌就是青少年之间正常的打打闹闹,没什么大不了的。直到近年,随着社会权利意识的提高,教育理念也越来越强调对人的尊重,校园欺凌问题才日益受到关注。

  虽然当下教育者和家长对治理校园欺凌形成了充分共识,但想要真正清除欺凌行为,还青少年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依然困难重重。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在应试指挥棒主导下,一些教育者过度倾向于“教书”的角色,而缺乏对“育人”这一教育工作者重要使命的担当。政府部门出台治理校园欺凌的综合方案,以行政方式要求和引导中小学加强对校园欺凌现象的管理和教育,可谓正当其时。

  治理校园欺凌,首先要明确对欺凌行为的界定。一些教育者在处理欺凌事件时,还是习惯性地持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甚至顾左右而言他。前不久,海南文昌一名少女被多名同龄人殴打的视频引发关注,当地以被打者辍学为由,认为不属于“校园欺凌”,就引发了极大的社会争议。应当明确,校园欺凌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关方面不能因个别细节的特殊性而推卸责任。青少年权益无小事,每一起欺凌事件都要引起足够的关注。

  很多校园欺凌往往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哪怕就发生在学校里,发生在教师眼皮子底下,欺凌行为也未必能够及时被察觉。很多未成年学生性格内向、敏感,在遭遇欺凌以后,可能会变得更加封闭,不愿意向教师和家长坦然讲述自己被欺凌的经过。这就要求教育者提高工作水平和方法,不仅要当讲台上的讲述者,也要善于倾听,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心人。校园欺凌往往隐藏在细节之中,而发现欺凌的端倪,才是介入治理的前提。

  本次广东出台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一个突出特点是把侮辱他人人格、起侮辱性绰号明确认定为欺凌行为。事实上,相比那些对身体直接构成侵害的暴力欺凌,非接触性的精神欺凌同样会产生巨大危害。未成年处在人格成熟阶段,身体的伤害可以修复,但精神的侵犯所造成伤害持续更久,甚至伴随一生。很多成年人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性格弱点,都能够追溯到童年时的不堪记忆。

  当代青少年是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的原生一代,网络欺凌呈高发态势。广东在治理方案中专门列出“在社交媒体发表贬低或侮辱他人人格言论”,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互联网已经打通了现实生活,不管欺凌发生在线上还是线下,都应当引起重视,而且很多欺凌事件可能同时发生在现实中和网络上。很多地方都出台有针对互联网欺凌的措施,如上海于2017年10月发布了《预防中小学生网络欺凌指南30条》,那些还没有把网络欺凌列入校园欺凌整治范围的地方,应当及时跟进。

  校园欺凌不仅是教育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一些青少年群体中发生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欺凌事件,常常是成年人世界的投射,也许一些有恃无恐的欺凌者,背后就有个强势的“爹”。而一旦教育不到位,引导不及时,这些青少年在长大成人以后,也有可能把少年时代的欺凌法则运用于自己的社会交往中。要从根本上解决校园欺凌问题,不光需要教育者的循循善诱与坚决处置,更要吸纳社会参与,归根结底还需要形成公平正义的社会风气。

  广东引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实施办法(试行)》,为治理校园欺凌树立了新的范式。期待这样的范式能够起到带头作用,更期待一线教育者和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拿出对校园欺凌说“不”的勇气,尽到维护下一代健康成长的责任与担当。(王钟的)

关键词:校园欺凌,广东,出台办法责任编辑:蔡洪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