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打赢脱贫攻坚战】武强:特色产业+党建 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张青果 
2018-12-31 21:57:11
分享:

   武强县吴沙洼村的精准扶贫就业车间。张青果 摄 

   

    长城网讯(记者 张青果 通讯员 孟卫力)周窝镇谭丰庄贫困户闫大雨家中三人,妻子贾小双在扶贫车间打工月收入1000元左右,年收入12000元;参与光伏发电项目年收入3000元。

  武强镇北小范村未脱贫户张少田家中两人,养猪补贴10000元;参与光伏发电项目年收入3000元;入股富源牧业衡水牧场年分红800元;做护林员每年收入3600元。

  ……

  谈起县里的贫困户脱贫情况,河北省武强县扶贫和农业开发办公室副主任董文江如数家珍。

  武强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扶贫攻坚任务艰巨。2014年,全县共有贫困村94个,贫困人口1.78万户5.55万人,贫困发生率29.9%。近年来,该县在实施基础设施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等扶贫举措的基础上,着力创新实施产业扶贫,让贫困户富在产业链上,把党支部建在扶贫产业链上,极大地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截至目前,全县剩余贫困户516户1137人,综合贫困发生率降至0.6%,扶贫成效位居河北省前列。

  做强手套产业  贫困户“家门口”就业增收

  去年12月26日下午,朔风凛冽、雪花飞舞,武强县吴沙洼村的精准扶贫就业车间里却是一派繁忙。拉皮、下料、缝制、抛光、整烫、包装,数十位村民在各自的手套制作工序上忙得不亦乐乎。

  “我视力不好,装手套还行,一天装个五六百双,挣40多块钱。”正在把手套装进塑料包装的吴立水告诉记者。

  他的妻子张立英也在这里工作,负责给女款手套黏上装饰的毛球。她因为前几年得了脑血栓腿脚行动不便,原来只能赋闲在家。村里建了扶贫就业车间后,俩人工作月收入4500元,稳定脱贫有望。

  “去年7月底建和8月份建成两个扶贫车间,全村28户贫困户实现就业全覆盖。”吴沙洼村党支部书记吴清涛介绍。

  吴沙洼村有手套加工传统,武强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为有从事手套加工意愿的贫困户免费购置缝纫机550余台,解决了“半劳动力”就业增收难的问题。现在形成了以吴沙洼为中心,覆盖留寺林、张沙洼、解村等周边19个村在内的手套加工产业片区,30个企业进入产业链,年产2000万副手套,主要销往义乌、临沂和国外市场。带动了周边2000多名村民、550余户贫困户增收致富,户均增收1.5万元。

  “下一步,我们计划成立以村集体为主导、村民自愿入股的村办企业。一来引领其他手套加工企业进行统一采购、统一标准、统一销售,做大做强手套加工业,也增加村集体收入;二来增强村民尤其是贫困户的‘造血’功能,实现稳定增收、稳定脱贫。”吴清涛说。

 
吴沙洼村党支部书记吴清涛(右)和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刘东风(左)接受记者采访。张青果 摄

   依托现代农业 实现贫困户“四重收益”

  依托蒙牛公司、富源牧业衡水牧场等龙头企业,武强县全面推广实施了“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由村委会组织贫困户和龙头企业签订《扶贫资金使用和收益分配》三方协议,变资金到户、项目到户为资本到户、权益到户,贫困户每年享受10%的固定股金分红。

  “今年,又有1441户贫困户将共计1441万元的扶贫资金入股富源牧业,户均年可获得股金分红资金800元。”富源牧业衡水牧场总经理朱得广说。

  除股金外,贫困户还可将土地流转至企业、直接到企业就业、服务融入产业链,获得租金、薪金、产业收益。

  “衡水牧场共流转农村土地11223亩。主要涉及孙庄乡三个村、街关镇14个村、周窝镇1个村。每年租金按当地当年4月份1000斤小麦的市场价,达到1200元左右,稳定助力周边精准扶贫。”朱得广说。在牧场用工上,优先安置贫困户子女。“现在牧场员工近200人,80%来自当地贫困村。平均月均工资在3500元以上。”

  “我家离厂子很近,上班来回走着就10分钟,一个月收入3000多元,还不耽误照顾孩子和老人。这日子比原来好太多了!”在牧场上班的大王庄村贫困户吴俊曼开心地对记者说。

  不仅如此,该县还引导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实现在产业链上增收致富。如组织贫困户将青贮玉米卖给富源牧业,为富源牧业运输青贮玉米。2018年,牧场周边160多个村的贫困农户仅向富源牧业衡水牧场就销售青贮玉米4.7万吨,获得收购资金2200万元,户均增收5500元。运输青贮玉米,获得40-50元\吨的运费。

        据悉,该县今年又新增1个万亩牧场,达到了3个万亩牧场,现代农业对精准扶贫的带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大。

富源牧业衡水牧场积极助力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富源牧业供图

  借力文化产业 引领贫困户物质、精神“双脱贫”

  武强县是“中国木版年画之乡”、中国管弦乐器产业基地、全省县域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该县将推进脱贫攻坚与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在既有北方民居特色又有30年乐器生产历史的周窝村,建设了音乐小镇,在周边建设了“街关古镇·千年大集”“豆谷小镇”“创意农庄”等特色小镇,带动周边1.3万人通过开设特色门店、参与乐器演奏及打工就业等实现增收致富。以全国首家音乐教育服务联盟为依托,把贫困群众培育成乐器工匠、乐器代理商,把贫困学生培育成音乐人才,让贫困群众物质、精神“双脱贫”。截至目前,共培训乐器工匠500余人,发展乐器网店145个,培养音乐特色人才1200余人。

       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强年画为依托,带动发展年画作坊126家,开发年画服装、工艺品等旅游商品100余种,2000余名贫困群众通过从事年画刻版、印刷、销售等脱贫增收。

  “我们打破农村基层党组织传统设置模式,依托龙头企业等建立99个党组织,856名产业链上的党员投身脱贫攻坚,带动1.82万名贫困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武强县委书记侯桂宁认为,这是武强县产业扶贫效果好的重要原因。现在,该县正在全县开展“回头看、拉家常、聊政策、倡美德、过暖冬”活动,通过主要与贫困户、村民代表、老党员、农村致富带头人等座谈,宣传扶贫政策项目,了解群众困难和需求,巩固帮扶成效,凝聚帮扶合力,进一步提升群众满意度。

关键词:武强 扶贫 责任编辑:张青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