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记者专访:《有个地方叫马兰》总策划总编剧白石

来源: 长城网   作者:路娟 
2019-03-21 23:28:00
分享:

  长城网讯(记者 路娟)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省委宣传部主办,省广播电视局、河北影视集团协办,河北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河北电影制片厂)承办的电视剧《有个地方叫马兰》在中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播出后,收视率一路攀升。近日,记者专访了该剧的总策划、总编剧白石,为大家讲述台前幕后那些事。

《有个地方叫马兰》总策划、总编剧白石。记者 路娟 摄

   马兰人要拍马兰故事

  马兰基地紧邻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的罗布泊,是我国最早的、也是唯一的核试验基地。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为了开辟共和国核武器的试验场,曾经有10万余名军人和科研人员来到罗布泊,在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的戈壁滩上建起了马兰基地。

  “《有个地方叫马兰》是以中国梦作为主题反映‘两弹一星’的创业史,传承我党我军的红色基因,面向普通老百姓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白石告诉记者,当初创作题材为什么选中马兰基地?因为马兰基地的老司令员是河北人,从选场建设到最后的原子弹、导弹核武器、氢弹、地爆核实验,都是他全程指挥。虽然马兰基地处在新疆巴州地界,却是河北省的对口援建地。

    “我是1960年去的马兰,在那里长大,对马兰有很深的情结,中国梦与马兰梦是水乳交融的。作为一名马兰人能够拍摄这部反映马兰精神的电视剧,我感到很骄傲,也很有荣誉感。”白石说,新时代的年轻人不能忘记为祖国奉献青春的那一代人。希望通过电视剧为老百姓树立榜样,让观众能够看得懂,能够感同身受,来激发人民群众的强国强军之情,这也是创作拍摄这部电视剧的初衷和目的。

  用“马兰精神”拍《马兰》电视剧

  《有个地方叫马兰》这部电视剧再现的历史发生在1958年-1960年,是马兰基地最艰苦的建设阶段。“现在看是一片营房,那个时候一片戈壁滩,什么都没有。为了保证国家的和平建设,有一批人牺牲自己的青春,牺牲自己的一切,牺牲了小家为大家,奉献给了‘两弹一星’工程。”抚今追昔,回想起用奉献牺牲铸就马兰精神的英雄一辈,白石的心情稍显沉重。

  金沙斗石,寒暑无情,是马兰基地的真实写照。为了还原当时的生活环境,《有个地方叫马兰》在拍摄过程中很多地方的取景,选在了没有路的戈壁沙滩上。“在拍戈壁滩拍找水的戏,得走出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都很难找到水。”说起这部电视剧的拍摄过程,白石表示,由于拍摄时间是在2015年6月至9月,戈壁滩上恶劣的自然环境让整个拍摄团队吃尽了苦头。“当时的地表温度在70多℃,穿胶鞋走在沙子里都烫脚。有时候刚一打开盒饭,一阵风过来全是沙子,我们就把上面有沙子的地方扒拉扒拉继续吃。”

    虽然条件艰苦,但是该剧主演何玉山的扮演者宋运成说,看了剧本后,就被马兰精神深深被感动了,“我不是来拍戏的,而是来洗涤心灵的。”

    由于长期在戈壁滩上高温、干燥、缺水的环境下拍戏,很多演员和摄制人员的胳膊被晒的跟树皮一样。“这胳膊上都没有汗腺了,拍完回家养了好几个月才缓过来。”正是有了整个剧组的坚持,才最终保证了这部电视剧的高品质,“这部剧是以马兰精神拍马兰精神,以艰苦奋斗的精神拍了一部艰苦奋斗的电视剧。”白石不无感慨地说。

  对《有个地方叫马兰》的自我评价

  作为《有个地方叫马兰》这部电视剧的总策划总编剧,白石曾任职河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他参与了这个剧从策划编剧、摄影,后期制作的全过程,饱尝了整部剧制作前后所有的甜酸苦辣。

  创作源于生活,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统一起来才能感染观众。“这部剧语言真实,剧中台词用的都是指战员、通讯员、思想员、驾驶员,而不是用指挥官,伙夫这些词,反映了我们部队官兵平等的光荣传统。”

    虽然剧中的人物是虚构的,但是故事却是真实的。据白石介绍,为了最大限度的再现这段历史,电视剧在拍摄时使用的道具都是当年马兰基地使用过的帐篷、子弹袋、医疗器械等;演员的肤色是在戈壁滩上晒出的自然黑;演员的发型,都严格回归当年的特征。一切都是为了营造那个特殊年代的真实感,让观众看了感觉是“你”也不是“你”,不是“你”也是“你”。“虽然里面还有很多瑕疵和遗憾,不能说百分之百成功,但也可以说是基本取得成功,故事总体来讲得到了观众认可。”

  如今白石已经退休在家,闲暇之余还做起了志愿者。他说自己能顺利进入编剧角色,是因为曾经做宣传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自己也是信心满满。“跟大编剧肯定比不过人家,一般的编剧我还是不服他们的,我还是可以的,我算是唯一一个没有编剧职称的编剧。”

关键词:《有个地方叫马兰》,马兰精神,白石责任编辑:路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