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蹲点调研】崇礼之变

来源: 长城网   作者:郭甜肖 
2019-05-05 16:11:00
分享:

 

      长城网4月28日讯(记者郭甜肖 见习记者陈茜)四月末的崇礼,乍暖还寒。虽然已是无雪季,也丝毫不影响小城火热的冬奥激情。路上挂满与冰雪有关的标语;城中遍是雪具店;就连道路两旁照明灯柱上,也是雪花装饰。

  四面环山,大沟纵深,崇礼不大,一辆“摩的”,10来分钟,便可绕城一圈。触目皆是崭新的欧式建筑,仿佛置身欧陆小镇。街面上每家店门口都有二维码,手机扫一扫,就可以看到店内环境照片、主营业务……….

  如今的崇礼,气质变了,变得“国际范儿”十足。

崇礼城内欧式风情美食街一景。

崇礼区清水河滨河公园景观绿化景观。资料图

崇礼区清水河畔景观。资料图

   “现在才是一切开始的时候”

  “以前有个歌谣,崇礼是‘十字路口一盏灯,十五瓦灯泡照全城’。如今,高层建筑和欧式小楼‘嗖地一下冒出来了’。”崇礼这些年的发展,让土生土长的崇礼人马博感叹,“变化太快了” 。

  22岁的马博一直生活在县城,小时候他经常在县城的大街小巷跑来跑去,熟悉每一个卖小吃的店铺。十年后,他说自己也有点不认识这个城了。

  “崇礼一年比一年热闹,不知道怎么突然间多了那么多的餐馆酒店,各种雪具店好像一下子都从地里长出来了。”马博指着新城区拓宽后的余裕兴路说,申冬奥成功以后,户外用品店、旅行社和酒店已经占据了道路两边的主要位置,这条街道也成了到崇礼度假游玩的主要集中地。

  这还不够,冰雪产业要对接国际标准,还得往深里变。 

小游客在崇礼太舞滑雪小镇体验滑雪运动之乐。

        ——“不能一听来滑雪的都是说普通话的,没有说当地方言的,一方面外地人来滑雪想了解当地的特色文化,另一方面当地人也要在滑雪运动中起到引领作用。”

  ——“外界来参观的时候,总问我们会不会滑雪,我们也觉得很尴尬。”

    一个个别致的视角让崇礼人对自身发展有了新的谋划。

  4月25日,崇礼区职教中心,教学楼里传来教练有节奏的哨声,一群十三、四岁左右的学生正在器械训练区进行模拟滑雪训练。

  “这群孩子是河北体育学院与我们联合开办的运动训练专业(冰雪运动方向)‘3+2’五年制大专班的学生,该专业是目前全国首个、河北省唯一的冰雪运动3+2专科专业。”崇礼区职教中心校长马伟龙介绍, 2017年7月以来,学校还拓展社会实践渠道,积极与云顶、万龙、银河、长城岭等滑雪场开展校企合作,并在万龙滑雪场挂牌成立了冬季实训基地。

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正在教练的指导下进行模拟滑雪训练。长城新媒体见习记者陈茜 摄

   不仅如此,这些“说此地话”的人,也在磨练着与世界沟通的语言。崇礼已经与北京新东方展开合作,计划用3年时间为张家口培训外语人才3万人。

  “走进校园、接触学生,让他们从小就能接触系统的滑雪教学。”马伟龙希望更多雪友来到崇礼时,也有更多学生能走出去。他说,要等这代受益于北京冬奥会的人成长起来,中国冰雪的春天才真的到来,“现在是一切开始的时候”。

  “留不住人的小城盼来了游子回归”

  “申冬奥”带来的“基建”红利有目共睹,各种商区和住宅区的出现,让崇礼变得更像一个开发区:欧式美食街、酒吧街、酒店鳞次栉比。

崇礼主城区夜景图。

   与基础设施一起变化的是,更多的崇礼人从田间走上滑雪场。

  “冬天外出打工的人没有活干了,很多人就来雪场上班,每个月也有不错的收入。”杨帅是职教中心一名运动训练专业的教师,课余时间在崇礼各大滑雪场做兼职滑雪教练。他坦言,职业滑雪教练带给他的,是不同以往的全新生活。

  彼时的崇礼并不富裕,甚至有些破旧,杨帅回忆道:“之前感觉就是一个小农村一样,举办冬奥会更是想不到的事情。”当地80%都为农业人口,包括像杨帅在内的许多崇礼人一样,他们原来的设想都可能是继续务农。 “也就是2001年的时候,最早的是塞北滑雪场。再到后来万龙等一批雪场入驻,这边的滑雪业慢慢地就发展起来了。直到冬奥申办成功,云顶和其他新兴的雪场就变得更加出名了。”杨帅说。

  崇礼的滑雪场生意迎来了大发展,也带来了就业机遇。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老乡回到崇礼工作。图为刘伟与同为回乡打工的同事讨论工作。长城新媒体记者郭甜肖 摄

  刘伟是土生土长的崇礼人,曾经的“北漂儿”,现在是云顶大酒店的采购人员。“现在我们村里有20多人在酒店上班,在外地打工的人,现在都回来了。”他说,“以前离开,因为缺乏就业和创业机会,但冬奥会的到来,给了年轻人回家的理由。”

  据了解,如今崇礼近3万人直接或间接为雪场服务,越来越多的崇礼人返乡工作,成功端起了“雪经济”饭碗。

  “原来在申办冬奥会的过程中,就想等到2022年真的在家乡开冬奥会的时候,做一个志愿者。申奥成功后,主办场地就在家乡,作为崇礼人我也要为此尽一份力。”刘伟说

如今崇礼近3万人直接或间接为雪场服务,成功端起了“雪经济”饭碗。图为崇礼区一家雪具店。长城新媒体见习记者陈茜 摄

   “赶上了好时代,在家门口耍耍‘活’奥运,真不赖!”

  更大的红利则在于,当地就此实现的发展跨越。

  登高四望,蓝天白云,映带着一排排红顶白墙的平房院落,四月末的四台嘴乡马杖子村浓郁而静谧。

  同张家口市崇礼许多山村一样,马杖子村400余户、1000多村民世代都在这片山沟沟里寻食做活,改善生活的选择并不多:要不种植圆白菜,要不外出打工。

  “赶上了好时代,在家门口耍耍‘活’奥运,真不赖!” 74岁的王德花老人的脸上,对未来的憧憬堆在笑容里。

王德花老人和老伴党英。长城新媒体见习记者陈茜 摄

  王德花是马杖子村人,她说一辈子几乎都没有走远过村子,每天基本都是陪着89岁的老伴党英做在炕上数日子,但往往也记不来日子是啥日子。

  自从离村庄两公里的荒山开始修建密苑·云顶滑雪场,村里就多了许多陌生的面孔。老人说,“以前哪知道啥叫冬奥会?现在全村人都知道了。”

  马杖子村的变化,有的在宏观之面,有的在细微之处。

  村庄变美了。柏油路将村民送到家门口,结束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尴尬;路灯亮了,连成了线,村民告别了这么多年害怕出门的担忧。记者在马德花家里看到,原本沾着煤灰的灶台全部贴上了瓷砖,抹布一擦,光洁一新,露着横梁和土砖的屋顶也做了吊顶,用她的话说,“现在在村里也有了当市民的得意”

  乘着“申冬奥”东风,当地村民也在借机转型,从年轻人到老年人,都在冰雪产业中逐渐寻找着自身的新定位。

聊天聊得高兴,党英老人即兴给记者一行人拉起了二胡,表示对生活的满足和期望。长城新媒体见习记者陈茜 摄

  张凤英是崇礼南夭村人,用她话说:“以前,日子是一天天熬;现在,是一天天追着走。”

  张凤英一家四口,两个孩子都在上学,丈夫在一次矿工事故中致残丧失了劳动能力,家里的2亩薄田,就是她一家人的全部营生。张凤英说,衣服可以穿旧点儿,吃的可以自己种,但“一摊上灾病,这天就塌了”。

  滑雪产业的发展给张凤英撑起了一片天。得知云顶滑雪场要招工,张凤英几乎是一路小跑着过去。在滑雪场酒店当客房服务员,一个月2400元;兼职在其他项目工地打零工,一天80元;得空还能拾掇白菜地,瘦高的身体里似乎藏着使不完的劲儿。

  更多的“张凤英”们在冰雪产业项目中被招了工。四台嘴乡的后山上,中信建设崇礼太子城冰雪小镇项目如火如荼,沉重的钢架、构件,正被工人和村民连缀成一片“希望”的海洋。

  现在,崇礼全区又开始新一轮紧锣密鼓的建设和成长。

  正在施工的京张高铁将赋予崇礼更大的想象空间。2019年通车后,从北京到崇礼的时间将缩短至50分钟,张家口再到崇礼约需25分钟。未来,崇礼的这条高铁可能进一步向北延伸,成为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进京快速客运通道的一段。

  《北京2022年度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战略计划》,提出“三场一村”的项目规划,即跳台滑雪场、越野滑雪场、冬季两项场和冬奥会运动员村,在赛后将作为奥运遗产永久保留,并在日后被打造成世界级旅游胜地。

关键词:崇礼,冬奥,张家口责任编辑:郭甜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