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在塞罕坝,聆听民族管弦乐《大河之北》

来源: 长城网   作者:郭甜肖 
2019-08-18 21:24:00
分享:

  长城新媒体记者 郭甜肖

                   夏末秋初的塞罕坝林草丰美,牛羊成群。来源新华社  陈晓东 摄

     坝上寒来早。

     时值8月下旬,位于河北最北部的塞罕坝机械林场天气渐冷,路边颜色各异的格桑花享受着夏末最后的暖阳。越靠近“她”,越像走进了经典的电脑桌面——蓝天、白云、绿地、山坡。

  8月17日。夜幕低垂。塞罕坝机械林场文化广场人潮涌动。

      《大河之北》是河北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重组壮大以来,打造的原创民族音乐会。图为塞罕坝机械林场文化广场演出现场。长城新媒体记者郭甜肖 摄

   人未至,悠扬的乐声已先入耳。晚上7点30分,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北省歌舞剧院共同组织的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资助项目、大型民族管弦乐《大河之北》正在塞罕坝机械林场文化广场震撼上演。

  一首首或慷慨激昂、或节奏舒缓、或欢快明朗、或庄重深情的曲子轮番奏响,展现了燕赵千年文化魅力,给观众带来了一场民乐盛宴。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曲《士——燕赵悲歌》拉开了大型民族管弦乐《大河之北》的序幕,全曲以强烈持续低音节奏和多调性主题叠合表现出燕赵古国“士”的风骨豪情。

    随后《赵州桥随想》融合了《小放牛》和《四六句》两个河北民歌素材,通过二胡演奏为主与乐队的配合,展现了“赵州桥”工艺的精湛和河北人民生活的多个层面,这些传统的音调扩展与叠加,增加了音乐可听性,使听者获得似曾相识又出乎意料的欣赏体验。

                      图为塞罕坝机械林场文化广场演出现场。长城新媒体记者郭甜肖 摄

      吹打乐《回娘家》、节奏舒缓的《大平原》、具有梆子声腔元素的《梆腔梆韵》、厚重悠长的《避暑山庄——普陀宗乘》以及结合了河北民歌“放风筝”、东北民歌“正对花”和蒙古音乐素材熔于一炉,彰显出河北地处北方多地域文化交汇点上的、交流融合的文化特质,为整部交响乐画上一个更加开放的句号。

   《大河之北》是河北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重组壮大以来,打造的堪称扛鼎之作的原创民族音乐会。作品以河北的风土人情为原型,通过琵琶、扬琴、竹笛、二胡等多种演奏形式,组合丰富的演奏技巧和独具特色的音乐魅力,全景展现河北的悠久历史和独特灵韵,最终形成一套以河北千年历史文化为主线、全景展现燕赵千年文化魅力的组曲。

                   图为塞罕坝机械林场文化广场演出现场。长城新媒体记者郭甜肖 摄

     “民乐是最本土化的,此次演出就是希望通过丰富的演奏技巧展现不同民族乐器的独特魅力,演奏出一曲曲具有河北味道、中国神韵的优美乐章。”民族乐团副团长王毅介绍,本次音乐会曲目既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歌》,又有ABA乐章结构、舒缓而又舒展的《大平原》,以及具有强悍洒脱北方气质的《关里关外塞外》等,满满的河北风味。

  “《大河之北》把河北元素融入其中,既体现了河北的历史感,又具有河北人文、自然、民俗的特征,比较全面地展现了河北文化。”河北省歌舞剧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宋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观众感受音乐与生态有机融合,让人们领略塞罕坝绿水青山的基础上,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一代代塞罕坝人接力传承的精神。

                       塞罕坝机械林场工作人员在观看演出。长城新媒体记者郭甜肖 摄

      当晚,塞罕坝机械林场文化广场座无虚席,在一个半小时的演出中,1500多名观众沉浸其中,喝彩声和掌声此起彼伏。

   “有熟悉的燕赵韵,也有骨子里就认同的民族风,哪怕不懂音乐,心里也有满满的感动!” 在这些喝彩的人群中,来自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女职工王志杰格外激动。对于她和同来的林场职工而言,能到音乐会现场观看演出的机会并不多。她说,这次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塞罕坝生态和文化的魅力。

   “把中国的民乐编排成这样一个交响音乐会太震撼了,它不仅把河北甚至把华北、东北等地的曲风巧妙地融合到一起,非常流畅动听,不仅精准地传达出感情,也很有画面感。”河北御道口牧场管理区区医院院长赵岳泉特意带着家人一同观看演出,他感慨道,“中国民乐很美很动听。”

                   塞罕坝群众代表在观看演出。长城新媒体记者郭甜肖 摄

      河北省歌舞剧院民族管弦乐团驻团指挥韩中岩是第一次来到塞罕坝,他用“绿色的天堂”形容这里带给他的心灵震撼。“塞罕坝之行让我既震撼又崇敬,震撼在于塞罕坝的壮美,崇敬的是三代塞罕坝人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作为一名指挥,一定要用音乐指挥的形式弘扬这种伟大的塞罕坝精神,让生态文明理念传播得更远”。

关键词:塞罕坝,大河之北,承德责任编辑:郭甜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