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米并非中国人的主粮,然而,中国几乎所有的省区,都能看到谷子的踪迹。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种植谷子?谷子为什么有如此广泛的分布?
● 甲骨文中记载的“米”
甲骨文,距今已有3600多年的历史。在甲骨文中,“禾”字,就是一株谷子的全貌。而甲骨文中的“米”字,像是一个结满籽粒的谷穗。公元100年,东汉文学家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是中国最古老的字典。里面对“米”字进行了解读:米,粟实也,象禾实之形。
粟,一般是谷子、糜子的统称,有时也称作稷。谷子去壳以后,叫做小米。谷子耐旱、抗贫瘠,生产相同重量的粮食,谷子的需水量只有玉米的1/3、小麦的1/2、水稻的1/5。
● 现代播种机的“始祖”
延安市安塞区魏塔村,年降雨量不足300毫米,产出的小米却在陕北地区很有声誉。
古树掩映,绿草茵茵。这里依旧保留着古老的农具和传统的耕作模式——牛耕和铁犁。牛耕和铁犁出现于公元前6世纪,伴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中国人开始走向精耕细作的道路。
在黄土高原上,还保留着另外一种古老的播种方式——耧车,发明于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时期,是现代播种机的始祖。
铁犁牛耕,耧车,是中国对世界农业的重要贡献。这些伟大的发明,都是伴随着粟作而生。
● 平抑粮食市场的智慧
张家口市宣化区南庄子村,王怀英和老伴在自家的地里间苗。间苗的同时,捎带锄草。一上午,两人只完成了3分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是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李绅的诗句,刻画了农人在田地里劳作的艰辛。
在万年粟作中,自然灾害常常让农民面对歉收、甚至绝收的困境。
河北蔚县,始建于明永乐元年的常平仓,是中国古代官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可储粮3.5万石。常平仓最早出现于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并被之后的王朝沿袭。
市场粮价低的时候,适当提高粮价进行大量收购。市场粮价高的时候,适当降低价格进行出售。既避免了“谷贱伤农”,又防止了“谷贵伤民”。直到今天,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像常平仓这种伴随粟作而生的机制,几乎渗透于古代中国社会的每一个链条之中。
江山社稷,社为土,稷为谷。在土地上种庄稼,百姓就吃穿不愁。粟对于中国的影响,似乎远远超过普通人的想象。(记者 胥文燕)
▶以上图片为视频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