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一鼓作气,啃下脱贫攻坚的“硬骨头”
——来自河北的脱贫攻坚报告

来源: 长城网   作者:郭庆敏 
2019-09-10 10:24:54
分享:

  扶贫车间内,工人在工作。  张晨光 摄

  长城网讯(记者 郭庆敏 )从2013年的499万到2018年的39.95万,河北的农村贫困人口在快速下降!这成绩不可谓不大。

  以2018年为例,全省有65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2510个贫困村出列,21个贫困县脱贫“摘帽”,成为河北脱贫攻坚负重奋进、收获最大的一年。

  今年5月23日,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公布的信息显示:2018年,河北与湖北、贵州、西藏等10个省区的考核结果为“综合评价好”,“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这是全省上下联动、努力拼搏、艰苦奋斗的结果。

  2019年,河北省计划33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13个贫困县脱贫摘帽。明年上半年,剩余的6.95万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这任务相当艰巨。

  压力不小,难度不小,而且,越是往后,遇到的越是难啃的硬骨头。

  举全省之力,认真总结成绩,客观分析问题,以更加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已成为7500万燕赵儿女的共识。

  冯少玲 设计制作

  推进产业扶贫 提升“造血”能力

  在涿鹿县马圈村,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留守的多是六七十岁的老人。

  2018年3月,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的王德田来到马圈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刚到村里那段时间,确实感到压力很大,如何做好帮扶工作成了摆在驻村工作队面前的一大难题。”他说。

  马圈村的一些村民有饲养柴鸡的打算,但由于缺乏经验,不敢贸然投资。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王德田自掏腰包购买了种鸡,边学边养,给村里人做起了示范。

  眼看王德田饲养的柴鸡越来越好,村里陆续有人来向他“取经”,王德田抓住机遇,倾囊相授。

  如今,饲养柴鸡已成为马圈村的主导产业,村民们交口称赞:是王书记给他们趟出了一条致富路。

  和王德田一样,河北省有2.2万名党员干部、7300多个工作队驻村帮扶,他们冲在第一线、干在最前列。作为脱贫攻坚中的“尖刀班”,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攻破脱贫攻坚战中的坚中之坚。

  同样是养鸡,武邑县王贤兰村的“跑步鸡”似乎名头更大,堪称网红。

  在土地瘠薄、十年九旱的王贤兰村,一年到头,土里刨食儿的村民挣不了几个钱。2016年3月,武邑县与京东电商签订扶贫合作协议,催生了“跑步鸡”项目。

  “每一只鸡脚上都佩戴着计步脚环,从出生60天开始,每天运动步数达1万步,直到100万步后才可以出栏。”“跑步鸡”项目负责人何晓飞表示,“现在月月有鸡出栏,不愁卖不出去,而是养不出来。”

  说起“跑步鸡”分红时的情景,74岁的王贤兰村村民栗希升喜笑颜开:“我做梦也没想到,通过小额贷款,零成本认领100只鸡,短短160天竟然挣了3000块钱……”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

  近年来,河北省立足实际,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结合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出台支持政策,强化要素支撑,培育龙头企业,创新联结机制,深入推进产业扶贫工作,畜牧、蔬菜、果品等特色优势产业规模扩大、档次提升,光伏、电商、旅游等新兴扶贫业态成效显现、势头良好,形成了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局面。

  ——出台《河北省提升产业扶贫质量水平三年行动指导意见》,实施六大产业扶贫工程,到2020年,形成县有主导产业、乡有生产基地、村有扶贫产业、户有增收项目、人有脱贫门路的产业扶贫新格局。

  ——出台《关于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特色产业扶贫的指导意见》,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贫带贫作为财政支农资金和项目审批验收的重要依据,完善了“六力合一”,即政府推动力、企业拉动力、金融撬动力、科技支撑力、合作社组织力、贫困户内生动力联结机制。

  ——按照产业链条完整、联结机制紧密、扶贫成效显著、典型代表突出、产业竞争力较强的标准,选定产业扶贫十大典型模式向全省推广,提升产业扶贫质量水平,促进产业扶贫取得更大成效。

  在行唐县东井底村,一家生产服装的扶贫微工厂里,90多名工人中有77人是贫困人口。“我们抓住产业扶贫这个关键环节,深化就近就业这个脱贫举措,让这些贫困人口在家门口能够实现就业,从而能够稳定增收。”行唐县扶贫办副主任盖军路介绍说。

  如今的河北,产业扶贫项目基本实现全覆盖。2016年至今,全省产业扶贫带动125.4万户贫困户、321.4万贫困人口实现增收。产业扶贫有效提升了贫困人口的自我“造血”能力。

  3月29日,河北省召开社会组织助力脱贫攻坚动员暨社会组织工作部署会。  王亚 摄

  搬出穷窝窝 走上致富路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是很多贫困群众的强烈期盼。

  在康保县经济开发区,一个拥有33栋楼房的小区在当地人看来颇为“高档”。

  实际上,这是康保县为安置扶贫搬迁户而建的安置房。69岁的张文华和老伴就生活在这个小区。

  张大妈家里,吊兰、滴水观音青翠茂盛,蟹爪莲、玻璃脆、橘子花竞相盛开。“搬迁以前,家里没养这些花草,咱这里冬天最冷的时候能到零下30℃,住了50多年的土房不挡风,花草过不了冬,更别说开花了。”在高家营村山沟的老土房里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张文华说,前些年,她因脑梗,左腿落下残疾,平时走路不太方便,一到冬天更出不了门。“那时候,过冬取暖都是烧牛粪,不够就再捡点树枝,冷得下不了炕。”

  2016年,听说县里要建易地扶贫安置小区,张文华老两口掰着手指数日子,盼着能早日住进新房。2017年冬天,他们如愿拿到了钥匙,按照每人不超过25平方米、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人3000元费用的标准,张大妈和老伴总共花了6000元,就住进了安置小区50平方米的精装新房。

  楼里装有电梯,屋里水电暖齐全,小区建有文化广场。“做梦都没想到能住进这么好的房子!”张文华说。

  康保县地处张家口坝上西北部,自然条件恶劣,当地政府立足实际,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解决生存、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群众挪穷窝、拔穷根的治本之策,统筹谋划、强力推进。

  实践证明,由于生产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就地扶贫措施成效不显著,易地扶贫搬迁成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摆脱贫困的最有效途径。

  实现易地扶贫搬迁,需要建设安置房。为确保早日让贫困户搬进新居,河北省印发了《关于开辟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用地审批绿色通道的通知》,并对集中安置项目逐个设立推进计划,倒排工期,实现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以搬迁任务大县为重点开展专人盯办,实行"一对一"全程跟踪。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规划建设的406个集中安置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已交付使用336个,其余70个项目均已进入主体施工及以上阶段。按照推进计划,11月底前全省集中安置项目将全部实现搬迁入住。

  低矮的土坯墙、漏雨的破房顶……去年10月,双腿残疾的杨大姐从涞源县深山区这样的破旧房子中搬出,住进了县城的安置区,平生第一次住上了有暖气的房子。

  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河北省越来越多像张文华和杨大姐这样的贫困群众,搬出了穷窝窝。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累计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167859人,占全省“十三五”搬迁任务的55%,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4098人、占比69.2%。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做好产业对接,是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的重要前提。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河北省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坚持实施搬迁区与产业园区"两区同建",确保搬迁群众稳定就业。

  在河北,对搬迁到县城、产业园区、城镇安置的贫困户,加大就业培训力度,确保家庭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贫困户每户至少有1人实现稳定就业;对搬迁到中心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逐户落实扶贫产业发展项目、资金。对家庭无劳动能力的搬迁贫困户通过"股份合作制"、社会保障等措施进行兜底保障。

  平泉市五家村的搬迁户张瑞杰,搬迁一年就靠着承包的两个蔬菜大棚,年收入达到了10万元。“供孩子上大学,没钱就感觉挺紧张,啥都舍不得买。”张瑞杰说,“现在好了,天天都有收入,买啥都舍得买了。”

  截至今年6月底,河北省规划建设的594个配套产业园区或项目,已建成426个。“十三五”期间搬迁贫困人口135882人,已全部落实后续帮扶举措。

  冯少玲 设计制作

  聚焦重点难点 不让一人掉队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亟待解决的问题。

  数据显示,河北省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返贫的占比达57.30%,健康扶贫成为河北省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

  “为了让贫困群众看病‘有地方、有医生、有医保制度保障’,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将实施‘八个专项行动’,推动健康扶贫工作。”在今年6月19日河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河北省卫健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徐春芳表示。

  实施健康扶贫以来,河北省紧紧围绕让农村贫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少得病、不得病”目标,针对重点人群,采取超常规举措,持续用力,贫困群众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据统计,全省因病致贫返贫户从2017年底的48.4万户减少至目前的10.8万户,健康扶贫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原先村里人得了大病,谁敢去医院啊,只能在家挨着。”说起现在的好日子,阜平县顾家台村的顾成虎脸上绽放出由衷的笑容,“从2016年起,阜平县60岁以上参合人员县域内住院合规费用100%报销。有位邻居因患脑血栓到县医院住院一周,自己仅掏了几十元的路费和饭费。再也不会因病返贫了。”

  为了让贫困人口“看得上病”,河北累计向91家县级医院派驻1483人的帮扶团队,对2.5万余名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培训,争取中央资金17.7亿元,在62个贫困县实施医疗卫生建设项目92个。

  为了让贫困人口“看得好病”,河北深入开展大病集中救治工作,将大病专项救治范围扩大至9种。每年为贫困人口体检1次,对一般慢性病和重大慢性病患者实施分类管理,提供个性化医疗卫生服务。

  为了让贫困人口“看得起病”,河北深入实施“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确定2135家定点医疗机构并向社会公示,实行县域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报销结算。2018年,贫困人口就医自付比例由2017年的33.32%下降到8.32%。

  为了让贫困人口“少得病、不得病”,河北开展慢性病、传染病、职业病、地方病、精神病、艾滋病的监测、筛查和防控工作,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改造无害化卫生厕所。推动互联网+健康服务,将贫困人口医疗健康数据统一汇总,实现远程会诊。

  ……

  聚焦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聚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聚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聚焦提高易地搬迁扶贫质量,聚焦用足用好社会帮扶力量,聚焦构建防止返贫的常态长效机制……河北坚持聚焦重点难点问题,持续加大脱贫防贫工作力度。2018年,河北省财政投入专项扶贫资金40.4亿元,市县财政投入3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6%和94.1%。

  在怀安县西河村,73岁的郭尚祯肢体残疾,前不久还刚刚做了一场手术。“住院20多天,报销了绝大部分费用,自己仅花费1000元左右。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贫困户过上了好日子。”她说。

  前所未有的干劲、前所未有的投入、前所未有的合力、前所未有的举措、前所未有的考核,造就了河北脱贫攻坚的四个“明显”成绩:贫困群众收入明显提高,兜底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改善,重点区域攻坚步伐明显加快。2018年,河北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922元,同比增长11.7%,高于全省农村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

  当前,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正是最吃劲的时候。硬骨头怎么啃?要瞄准坚中之坚、难中之难精准施策,精准到户还不行,还要精准到人,响鼓重锤,确保扶贫路上不让一人一户掉队。

  越是时间紧、任务重,越是要干劲足、作风实。越是在决胜关键时期,越要靶心不偏、焦点不散、标准不变。

  有能力的扶起来,扶不了的带起来,带不了的保起来。为解决好脱贫攻坚中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问题,河北省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建立贫困户收入登记制度和扶贫脱贫台账,针对贫困群众不同致贫原因,采取多种帮扶措施。其中,在兜底政策方面,加大低保扩面提标力度,加快深度贫困县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建设,提高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实践证明,只要坚持目标需求导向,高度重视,尽锐出战,措施得力,一鼓作气,深度贫困完全能够战胜。

  打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实现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奋力奔跑在新时代的河北信心满怀。

  王林红 设计制作

关键词:脱贫攻坚,硬骨头,河北,报告责任编辑:郭庆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