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最提醒】“春捂秋冻”怎么冻? 你“冻”对了吗?

来源: 长城网综合   作者:林墨 
2019-09-12 15:47:23
分享:

  “一场秋雨一场寒。”几场秋雨过后,天气渐凉,秋意愈浓。古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秋冻”有科学道理吗?都有哪些讲究?冻到哪一天才合适呢?

  春捂秋冻的意义是什么

  秋季是夏季与冬季的过渡期,天气由热转冷,秋冻是为了增强人体对寒冷的耐受性,以便应付我们更为残酷的严冬。如果此时过早穿上棉衣,便无法让身体得到锻炼,不能很好地增强身体抵抗能力。

  从中医角度讲,人体和大自然是有机的整体,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人体的变化和大自然的变化(如春秋交替)规律相一致和同步时,人体会保持一种健康状态,一旦这种规律被打破,即意味着人体健康平衡遭到破坏,任其发展必将形成各种病症。因此,只要气温不低于20度(一般在农历八、九月份),人们都应该适当让身体承受一下冷冻,能起到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防御机制的作用。如果气温降到15℃以下达两周以上,我们就可以穿上秋冬的衣服了。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秋冻不意味着要挨冻

  从中医角度讲,“秋冻”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秋不忙添衣”。初秋,暑热未尽,凉风时至,当天气突然变冷时,适当地增加衣服是必要的,否则不但不能预防疾病,反而可能会生病。

  “适当增衣”以让自己略感凉而不寒为宜,而不是穿得暖暖和和。另外,晚秋天气较凉,也不要一下穿得太多、捂得太严,避免过多出汗,使阳气外泄,但也不能冻得打寒战,这样不但不能增强抵抗力,反而会被冻出病来。

  “秋冻”的第二层含义是“拖延添衣时间”。晚秋可以适当拖延增加衣服的时间,适当地接受寒冷的刺激,但要以自己能够接受为限度。

  南北方“秋冻”要区别对待

  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较大。南方秋凉来得较晚,昼夜温差变化不大,甚至入冬后也不太冷,因此不必过早、过快地添衣,应适当延长“秋冻”的时间。而北方秋凉来得较早,昼夜温差变化大,早晚气温较低时应及时增添衣物,以防着凉。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秋季7个部位千万不要冻

  1.头部

  头为“诸阳之汇”,若头部受寒,体内阳气会散失大部,神经血管供血受影响,引起头痛,如女性经期神经性头痛便是气血不足加上受寒所致。

  2.脖子

  这个部位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3.肩膀

  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相对比较脆弱,容易受伤。有肩颈疼痛者,在天气变冷时更要注意肩部保暖,最好围个披肩睡觉。

  4.腹部

  上腹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甚至疼痛,特别是有胃病史的人更要加以注意。下腹受凉对女性伤害大,容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经期妇女尤其要加以重视。平日应做足腹部保暖,睡觉时用毛巾盖着腹部。

  5.背部

  背部是人体健康的屏障,若受寒易引起心肺受寒。

  6.膝关节

  如果膝盖受到风寒侵袭,会出现麻木、酸痛等症状,长此以往还会引发关节炎。建议外出时最好不要再穿着短裤。

  7.双脚

  “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脚是人体各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而脚部又汇集了全身的经脉,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全身若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以下五类人不能秋冻

  1、心脑血管病人

  深秋季节气温变化大,温差、风速、大气压都处于较大的波动状态。这种变化多端的天气会使人的皮肤、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也会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严重时还会导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症状,甚至还会使血管脆裂发生中风,引起偏瘫,危及生命。

  所以,凡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在深秋季节不但不应该秋冻,更应该注意保暖,随着天气的变化及时增添衣服,以免旧病复发影响身体健康。

  2、哮喘、支气管炎病人

  对于一些有慢性支气管炎的老年人,本身气道的防御功能较差,着凉时身体的抵抗力大大下降,被病菌病毒入侵后易引起感冒、咳嗽,还会引起扁桃腺炎和肺炎。哮喘病人对季节气温、湿度的变化极为敏感,抵抗力弱容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而诱发哮喘。

  另外,食物和空气中的过敏物质大量增加也是该病易发的重要原因。有哮喘和支气管炎的病人,保暖对他们很重要,要及时地增减衣物。

  3、胃病病人

  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由于深秋时节气温变化无常,特别是冷空气骤袭胃肠,如果防护不当,就会使旧病复发。患有溃疡病的人不宜秋冻的原因是,人体受寒冷的刺激后,血液中的组胺增多,胃酸分泌旺盛,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使原有的胃溃疡再次发作,甚至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4、老寒腿病人

  老寒腿患者在受寒时会使症状加重。老寒腿属于中医“痹症”范畴,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得了老寒腿病的老人,从秋季开始就应该注意腿部保暖。

  5、体寒的女性患者

  对于一些体寒的女性朋友,尤其是一到冬季就手脚冰凉,小腹寒冷的女性,秋季务必要注意自己脚踝、腹部、腰部等部位的保暖。避免加重体寒,甚至造成宫寒、月经不调等疾病的侵扰。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秋季养生不只“春捂秋冻”

  在穿衣方面,适当“秋冻”有必要。气温下降时,人们要适时添加衣物,但添衣切忌太快太多,要让人体慢慢适应逐步下降的气温,使身体防寒能力增强。需要注意的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关节炎等疾病的患者不宜“秋冻”。

  在饮食方面,宜适量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甘蔗、梨、藕、菠菜、豆浆、鸭蛋、蜂蜜等。“少辛增酸”,少食辛味食物,如葱、姜、蒜、辣椒等,以补肝气收肺气;可多吃些酸味食物,如苹果、石榴、葡萄、柚子、柠檬、山楂等。

  在日常起居方面,应早睡早起,远离秋乏。一般而言,秋季以晚上10点左右入睡为宜。适当午睡有利于消除困顿和疲乏感,但时间不宜过长,以半小时至1小时为宜。

  在日常养护方面,秋季要注意补水。秋季天气较为干燥,人体会出现皮肤紧绷、起皮脱屑、嘴唇掉皮、大便干结等秋燥现象,应多喝水、多喝粥。

  在运动方面,强度不宜过大。秋季是运动养生的好时节,应以慢运动为主,尤其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最好选择平缓轻松、出汗较少的运动,如打太极拳、步行等。

  提醒大家,就算对体格健康的人群,“春捂秋冻”也是有条件的。一般情况下,日照温度在15℃-20℃时,人们可适当减少穿衣,但真正到了接近初冬时,这一原则就不再适用。秋冻要顺应自然变化,盲目“秋冻”,切不可取。

(据新华网、齐鲁晚报、安徽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综合

关键词:养生,秋天,寒冷,春捂秋冻责任编辑:林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