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来自扶贫一线的报告】叶家辛窑:生活像火龙果一样红红火火!

来源: 长城网   作者:路娟 李相伯 
2019-10-18 13:15:00
分享:

  长城新媒体记者 路娟 李相伯

    “我们村民的生活,以后就像我们种植的火龙果一样,红红火火,越过越好了。”个头不高,皮肤黝黑,说话的这个人是张家口市怀安县叶家辛窑党支部书记赵建根,说起叶家辛窑村的变化与前景,露出憨厚的笑容。

  小山村建起了合作社

  叶家辛窑村采摘园。长城新媒体记者 李相伯 摄

  叶家辛窑村地处怀安县中南部山区丘陵地带,土地贫瘠,可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少,村民靠天吃饭,有点劳动能力的都选择外出打工。2010年以前,这个223户、不到600人的小山村,年收入人均不足3000元,是怀安县典型的贫困村。

  穷则思变。现任叶家辛窑村党支部书记赵建根,以前是做煤炭生意的,脑子比较活,在村里算是见过世面的人。

  “你看我们村紧挨着207国道,‘要想富,先修路’。守着马路俺们村咋还这么穷!我觉得有文章可做,咱不能当一辈子穷村。”赵建根说。

  咋能让村子富起来?这可让赵建根犯了愁。

  “我以前自己做生意,胆子大,但赔赚是自己的。这次咱要带着全村人做决定,我心里也没底。”

  “你不怕赔了吗?”记者问。

  “怕,但还得试一试,都已经这么穷了,万一咱成功了呢,不就带着村里人致富了吗?”说完,赵建根憨憨一笑。

  经过多次考察,并和其他村干部商量后,赵建根决定成立合作社,发展大棚种植。不过,起初并不顺利。

  叶家辛窑村党支部书记赵建根。长城新媒体记者 李相伯 摄

  “成立合作社后,首先要土地流转。合作社占地268亩,涉及村民96户。”赵建根说,通过两次村民大会发动群众后,还剩30户村民不想流转自己的土地。

  村民郭志贵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家一直种植玉米,几十年来从没变过。本身也没有什么技术,靠种地为生,一家几口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老郭说:“咱祖祖辈辈都是靠土地吃饭,土地就是命根子,没了地,心里慌。”

  所以从发动流转开始,老郭一家算是“钉子户”,就是不同意土地流转。

  老郭说:“我对村干部还是有点不信任,万一赔了呢,庄稼人输不起。”

  老郭的话不是没有道理,为了打消老郭的顾虑,赵建根把自己家的地和老郭换了,老郭还依然种地。

  “村民不愿意,主要是怕挣不到钱,俺们是个山村,思想也保守,乡亲们穷怕了。我挨家挨户去做工作,最终合作社用地问题解决了。”

  合作社成立起来后,蔬菜大棚也在如火如荼建设中,第一批入股的村民37户,正在村民们满心欢喜盼收获的时候,一场大雪给了村民当头一棒。

  张家口的冬天总是格外来得早一些。2012年10月,一场大雪来临,大棚里种植的蔬菜全部冻死。有的村民坐不住了,要求退股,最终合作社还有27户。

  2013年2月,大棚里开始种植西红柿,西红柿长势良好,本以为是个丰收年,然而西红柿当年市场价格较低,这一次合作社又赔了16万。赵建根说:“我心情也特别不好,但还得咬牙坚持,要不合作社就散了。”

  村民从退股到积极入股

  两次种植蔬菜均失败了,这对叶家辛窑村每一村民都是不小的考验,合作社还要不要继续干下去?

  叶家辛窑村合作社种植的菊花。长城新媒体记者 李相伯 摄

  此时,合作社已经没有任何资金。赵建根没有动摇,他发动股民以“五户联保”在银行进行贷款。在县妇联的帮助下,村里入股妇女每人贷款7000元,贷了25万多元进行资金周转。

  搞蔬菜种植没有经验,赵建根和其他村干部去秦皇岛学习果树种植。2013年冬天,合作社开始改种果树,大棚里栽上了葡萄、杏、火龙果等,2015年果树挂果,纯收入达到50多万,合作社第一次扭亏为盈。2015年下半年,合作社建设了养鸡场,购买了一万只蛋鸡。

  看到合作社的效益好了,不少村民又主动要求入股,曾是“钉子户”的郭志贵就是其中一户。郭志贵说:“我主动找到村干部,把土地流转出去,也入了股。”按照户主60岁以上每户1000元,60岁以下每户2000元的标准。2015年底,入股村民达到125户,每户股民分到450元。

  直到这时,赵建根才真真正正吃了“定心丸”。“感觉看到希望了,这条路没有错。”赵建根说,2016年,他又从村里流转4560亩土地,大力种植菊花,紧接着合作社又建立起菊花加工车间和包装车间。

  随着合作社的规模越来越大,给村民提供的岗位也越来越多。一些村民不再选择外出打工,就在合作社找活做。“农忙的时候,村民都不够用,还得从附近村找人。”赵建根说。

  叶家辛窑村村民赵存绪。长城新媒体记者 李相伯 摄

  在叶家辛窑村的采摘园,记者碰到了正在干活的村民赵存绪。他告诉记者,前些年一直在外地打工,两个月前媳妇病了,出不去了,就在合作社找了个工作,一边还能照顾家里。

  老赵说:“两个闺女都出嫁了,儿子搬到镇上了,家里就自己和老伴,可就在几天前,老伴生病去世了。”老赵的神情突然暗淡下来,“我都64岁了,以后也不打算出去了。趁着还能干点活,在合作社上个班,多少有点收入,也少给孩子添麻烦。”

  记者问:“像你一天能挣到多少钱?”

  “比如摘菊花吧,摘一斤一块钱,一天也能摘个100多斤,100多块钱吧。”

  同样在采摘园忙碌的还有村民白凤花,记者喊住她,她连忙说:“过两天要降温了,马上给大棚换毡子,不能让它们冻着,这都是俺们的致富梦,合作社是俺们村的‘金元宝’。”说完就急匆匆地干活去了。

  如今,合作社再次扩大种植规模。今年新投资400万元,种植玫瑰1500亩,建设玫瑰露及玫瑰茶深加工等相关配套设施,建成后又将增加一笔收入。村民也从最初入股27户增加到现在的179户。

  叶家辛窑村的完美蜕变

  叶家辛窑村新貌。长城新媒体记者 李相伯 摄

  如今的叶家辛窑村,街道宽阔平坦,民居整齐划一,红瓦白墙,绿树掩映,犹如一幅美丽的山乡画卷。

  在村民赵建利家里,因为身体不舒服,他正好在家休息。赵建利一家曾是村里的贫困户,自从合作社成立后,便不再出去打工。每年都在合作社上班7、8个月,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如今也顺利脱贫。

  赵建利的媳妇在一边插话道:“我身体不好,我要是身体好能干活,我也去合作社找点事干。”

  赵建利说:“我们从2015年开始分红,当时是每户450元,2018年分了1450元,一年比一年多。”

  村民李占桃说,自己在这个村子里生活几十年,在这里出生,又嫁到了本村,眼瞅着村子变了。“现在俺们村是真不赖,干净整齐,夏天到了晚上也能跳跳广场舞。”说完非拉着记者去她家看看。 她指着院子里的玉米说,“你看我家玉米今年又丰收了,这日子真是一天比一天好。”

  叶家辛窑村村民李占桃向记者展示丰收的玉米。长城新媒体记者 李相伯 摄

  赵建根说,村里在发展合作社的同时,也在积极发展旅游业。灰色建筑的农家餐饮院和住宿房间已投入使用,同时还建设了7.5公里的自行车赛道,并举办了山地自行车比赛。 2018年,叶家辛窑村全村脱贫摘帽,但是叶家辛窑村的致富路没有停止。

  在叶家辛窑村的采摘园,金丝皇菊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煞是喜人。赵建根说,再过几天这10亩的金丝黄菊就该收了,预计纯收入达40万,预计年底每户分红2000元。

  “明年我们开始种植黄芩400亩,我们刚刚去保定安国考察好了,销路我们也不愁。”望着正在绽放的金丝黄菊,赵建根坚定的目光里充满了希望。

关键词:扶贫,张家口,叶家辛窑村责任编辑:路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