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讯(记者 万前进 闫思宇 刘梦妍)妻子身患重病,漏风漏雨的土坯房,一到年底就得拉饥荒......这些在贫困户崔凤祥的眼里,都不算什么。对他来说,最难逾越的,就是眼前的这一道道山梁。
59岁的崔凤祥,是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三义永村的一名村民。虽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但他对自己的家乡却有一肚子抱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俩字:憋屈!
三义永村村貌。长城新媒体记者 闫思宇 摄
三义永村是河北省最北部的一个偏远山村,距离县城95公里,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仅有一山之隔,曾是河北省深度贫困村之一。而让崔凤祥感到憋屈的,不是因为村子穷,是村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
“那年俺家外孙要去县城上学,正赶上头天晚上下雨,半夜3点俺就带着孩子往乡里走,到早上8点愣是没走到!”
其实村子距离乡政府仅有11.5公里,可就是这11.5公里的距离,让崔凤祥爷孙俩趟着没过膝盖的泥水,赶了5个小时的山路。
“俺家闺女上到小学就不上了,没办法,没路,人的腿哪迈得过这么些个梁子?”说到这,崔凤祥这心里对女儿还满是愧疚。
省文旅厅驻三义永村第一书记尹长森与崔凤祥一起查看道路建设情况。长城新媒体记者 闫思宇 摄
要是能给三义永修上一条路,那可太好了!
“没有路,车进不来,人家收牛的到了乡里,俺们得把牛赶过几道梁送过去,那牛累得呼哧带喘的,本来能卖一万,人家要愣给九千你也得卖,货到地头死啊!”崔凤祥说,“有了路,俺们生活方便了不说,这一年收入也能增加不少!”
“还有这药材,”崔凤祥指了指手上刚从土里挖出来的中药材接着说,“推着车,咬着牙,吭哧了十几公里路,哪有空手回来的道理?那还不是人家说多少钱,就得多少钱?”
蹲在山坡上,崔凤祥告诉记者,自己不愿当一名“贫困户”,这顶“帽子”他嫌磕碜。长城新媒体记者 闫思宇 摄
没路,想挣钱都难。修路,在崔凤祥的心里快琢磨出了茧子。
2018年,在省文旅厅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协调下,修路这事儿,成了!这下可把崔凤祥乐坏了。
说干就干!2019年,通往三义永村方向的道路开始动工,为把好质量关,崔凤祥就是不吃饭,也要带领村民跟修路的工程队“较真儿死磕”。
“这是俺们盼星星盼月亮盼来的一条路,党的政策好啊,这条路修得我们心里敞亮!”崔凤祥激动地说。
午后闲暇时光,崔凤祥在自己院子里侍弄着花花草草。长城新媒体记者 闫思宇 摄
今年6月,平坦结实的水泥路跨过一道道山梁修到了三义永村,骑摩托到乡里办事儿,半个多小时就能打个来回。村民们彻底告别了爬沟谷过坎儿,背着干粮出门儿的苦日子。
“有了这条路,小外孙老给我打电话说要来家玩,看到这些个梁子,我也不感到憋屈了。”在村子旁边的山坡上,崔凤祥挥着放牛的鞭子笑呵呵的告诉记者,“现在牛贩子都是开车来村里收牛,家里的小牛犊每头也能多卖上千块钱。我家养了14头牛,估计能有四五万元的收入,年底不仅不用拉饥荒,还能攒下个把钱。这往后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村里有了路,贫困户的土坯危房也由政府补贴进行了翻建,不仅住上了安全敞亮的砖瓦房,还享受到了免费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原来打算辍学的放牛娃在“两免一补”“三免一助”和“雨露计划”扶助下顺利走进了校园。困守深山的村民们不仅过上了“两不愁三保障”的日子,还能入股村里的扶贫养殖和光伏发电项目,挣工资拿分红,家门口挣钱的路子多了,大家的心里更踏实了。
三义永村贫困发生率由2018年底的9%降至2019底的0.4%,到今年上半年,村里仅剩的4个贫困户也达到了脱贫标准。
崔凤祥养殖了14头牛,也能为家里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长城新媒体记者 闫思宇 摄
脱贫的步伐迈得愈发坚定,致富的愿景也在村民心头升腾。
“你看这山顶上还有400亩地,因为浇不上水,只能种点莜麦糊口。要是能打一口井,种点药材,收入非常可观!”崔凤祥告诉记者,如果这个愿望也能实现,他就带领村民先种上200亩试试。
“俺们这适合种些苍术、桔梗、赤芍,专家给我们算过账,每亩地一年大约能产6000块钱,一年合算起来就能产120万,到时候就不光是脱贫,直接致富奔小康了!”谈及未来的幸福生活,崔凤祥干劲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