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记者 刘延丽 张晓明
“老戎,这个事问好了给我回个电话。”“我给你回电话,没事,结记着呢。”8月17日上午9时,有三四个居民在戎顺个人调解工作室门口排队,戎顺戴着眼镜,拿着笔,把居民的诉求一一记录清楚。
这是戎顺的工作日常。69岁的戎顺是石家庄市桥西区汇通街道平安小区南社区居委会的一名工作人员,也是一名调解员。他在这个社区生活了30多年,从事调解工作10多年。用他自己的话说,社区就像一个村庄,他对这里熟!
老戎介绍,平安小区南社区是老小区,特点就是老人多,租户多。大家住在一起免不了锅碗碰勺,有矛盾了,怎么办?找老戎评理去,大家都有这样一个共识。
前几天,两个小姑娘因为租房的问题找到了老戎,说她们要退租,可房东扣押着她们的押金和自己买的两件家具不让搬。俩人急得都快哭了。了解事情的大致原委后,老戎约来了房东,一见面房东就倒出了自己的苦水,原来,收房子的时候,房东发现屋里又脏又乱,自己花钱请人才做好保洁。最后,经过老戎的耐心调解,房东和租客达成了一致,租客愿意把家具留下作为补偿,而房东也如数退还了租房押金。
除了这类租房纠纷,还有家庭财产纠纷、邻里纠纷,老旧小区管道维修引起的纠纷等,社区每天都发生着大大小小、家长里短的事儿。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基层调解工作,老戎的这根“针”不但要绣得巧,还要织得牢。他说,“基层调解很复杂,不但要讲法,还有很多人情、习俗的因素要考虑。”调解时间长了,老戎总结出了调解的五大依据:法,理,德,情,据(口头或书面的依据)。
“现在大家的维权意识普遍提高,好多事情都要学习,不学习不行,懂法才能做好调解工作。”为了与时俱进,69岁的戎顺有时间就学习法律知识,经常边调解边学习,桌头放着好几个写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除此以外,他还把经手的每件事都在电脑上建档“留底”,让经过他手的事儿都有源可查,清清楚楚。
在调解工作中,很多人都是带着情绪来的,语气冲、态度不好,戒备心强,而老戎总是笑眯眯,不急不躁。“怎么回事,我来处理。”“来来,没事,我看看。”……老戎用自己的耐心平息了对方的怒火,很多事件在“平心静气地聊一聊”中化于无形。
“基层的矛盾有七八成都不是为了争东西,就是争一口气。我们这根‘针’,就像戳气球一样,要让大家消消气。一旦气消了,矛盾自然也就没有了。”戎顺说。
很多人奇怪,又没钱,又费时间费精力的,老戎咋就爱管这些“闲事”呢?对此,老戎笑呵呵地说,“调解工作说是小事,也不是小事,是涉及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大事。就像是一个个细胞,一个坏了,两个坏了,坏的多了,机体就要出问题,所以我们就要让这些矛盾纠纷消失在萌芽状态。”
“老戎调解工作做得好!邻里之间不和,他一调节关系就融洽了,和谐了。”在小区,不停地有居民跟戎顺打招呼,对他做的调解工作称赞不已。
石家庄市桥西区汇通街道司法所工作人员侯丽娟介绍,该街道有7个社区,每个社区书记和热心的工作人员都是义务调解员。“民生无小事,通过这些贴心的调解,助推矛盾纠纷解决的多元化,把问题化解在基层,让人民调解成为筑牢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侯丽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