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记者 李丽钧 袁立朋 胥文燕
1月18日,位于石家庄市正定县与藁城区交界处的黄庄公寓隔离场所的施工现场,几千名建设者争分夺秒地昼夜奋战,干得热火朝天。
在658亩的施工现场,偶尔会看见几个女性建设者的身影,工地上风沙大、气温低、取水不便,对于她们来说洗脸都是比较奢侈的事,但是她们没有任何怨言。“我们就是希望工程赶快完工,让他们早点住进来。”她们加班加点,全力以赴推进着工程进度,她们巾帼不让须眉,是施工现场最美的身影。
周红:大家齐心协力 让疫情早点过去
周红在配电箱前接线,47岁的她两鬓已经有了白发。长城网记者 李丽钧 袁立朋 摄
“18日我们一直干到凌晨2点半,已经把电线全部串完了。”周红高兴地说。
身高只有1.6米的周红来自内蒙古,今年已经47岁了,是中国铁建电气化局集团的一名电工。
周红说:“听说石家庄要建集中隔离场所,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这个时候大家都伸一把手,团结起来,疫情一定很快就会过去。”
“从13号我就过来了,到现在还没有洗过脸。一定丑得很。”周红不好意思地说道。
“现在手机也没有电了,不过没关系,我在来之前就已经和家里人说好了,这10天就不用给我打电话了,让家里人放心我这里挺好,没有事。”周红说得很轻松,但是眼神里还是流露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周红每天6点半就开始干活,要干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才能休息。周红说:每天不敢多喝水,一天就上两次厕所。不过自己这点困难不算什么,现在最重要的是大家齐努力,早点把这里建好。
“周师傅,这个配电箱中需要接一下线。”“来了。”听到同事的喊声,周红爬上梯子开始干起活来。
刘素颜:没跟老人说就跑出来了
刘素颜在隔离房内固定窗户。长城网记者 李丽钧 袁立朋 摄
刘素颜和爱人张晓磊都在黄庄公寓隔离场所施工现场,他们是中建二局三公司的职工,主要负责搭集成房的主体工程。
“我们现在这里的集成房的主体工程已经完工了,今天准备搬家到别的区域去施工。”1月18日,刘素颜和爱人正在收拾他们简单的行李。
两张席子、两个被子就是刘素颜夫妇的行李。
刘素颜说:“出来的时候比较仓促,13日上午给我们打电话说要去石家庄建隔离场所,我们夫妇俩马上就报名参加了,只拿了席子和被子就过来了。”
今年34岁的刘素颜是两个孩子的妈妈,现在两个孩子都在邯郸的姥姥家。“其实我们报名来石家庄建设隔离场所的事没有和家里人说。昨天我们才打电话和家里的老人说了一声。”刘素颜略点哽咽地说。
“挺想两个孩子的,和老人们说了以后,他们都说让我们在这里好好干别担心家里,关键是要做好防护。”
“能洗漱吗?”
“已经好几天都没有洗脸了,这里人比较多,如果我要用热水洗脸了,别人就没有喝的水了。这些都不算什么,我们一定能坚持住的。”刘素颜坚定地说道。
王玉平:一家三口人齐上阵
王玉平紧紧盯着起重机吊绳的位置。长城网记者 李丽钧 袁立朋 摄
“我是昨天刚来到工地的,虽然我干不了什么太重的体力活,但是能出一份力就出一份力。”1月18日,正在观察起重机的吊绳,准备接收挂钩的中铁三局王玉平说。
对于王玉平来说,来到黄庄公寓隔离场所施工现场有些偶然。
王玉平说:“17日上午我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个朋友发的在黄庄隔离场所干活图片,我就赶紧打电话和他联系,问他还缺人吗?我朋友说缺人,于是中午我就和爱人还有父亲来到了施工现场。”
“来之前我是做好了充足的思想准备,没想到了现场比想象的要艰苦,尤其是昨天刮得大风,灰头灰脸的,这些现场施工的人员太辛苦了。但是他们一点怨言都没有,作为石家庄人,我更应该参与到其中。”穿了两层羽绒服的王玉平面对寒冷天气又把羽绒服的拉链往上拉了拉。
“我们正在施工的这片是昨天增加的工作营区域,今天必须把这一片主体框架组装起来,今天晚上还不知道会干到几点。”说完王玉平马上投入到建设者的大军中了。
孙琢玉:忙得顾不上抬头
90后孙琢玉为施工现场的同事们送水,十多公斤的一包饮用水,她能轻松搬运。长城网记者 李丽钧 袁立朋 摄
忙得顾不上抬头,成了孙琢玉的一种常态。
1998年的孙琢玉是中铁十九局的负责后勤保障女工,每天5点30分,她就跟送早餐的车来到工地,负责给100多名工人的盒饭分发。
早餐分发结束后,她再负责登记现场施工人员的体温检测结果、工作证明、施工人员的需求。一上午忙得顾不上抬头就又到中午的分发盒饭时间了。
孙琢玉戴着一副眼镜,长得文文静静,但是干起来毫不含糊。“小孙,水来了。”“好的。”一箱10多斤的水,孙琢玉端起来就跑着放到了屋里。
孙琢玉是营口人,曾经参与石家庄地铁建设的她说,已经对石家庄这个城市有了感情,她希望疫情早日过去,春暖花开。
在这片热火朝天的工地上,不仅有不眠不休、质朴善良、斗寒战“疫”的男性建设者,还有这些“微不足道”的女性建设者,才有今天黄庄公寓集中隔离场所建设的“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