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燕赵“创新策”丨代表委员共话开新局⑥】共享资源 引智育才 京津冀创新链奏响“协同曲”

来源: 长城网   作者:李代姣 
2021-03-07 21:41:04
分享:

  长城网记者 李代姣

  日前,《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2020)》发布,测算结果表明,2013年至2018年,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从16.18增长到80.99,增长了4倍多,京津冀协同创新取得显著成效。其中,河北的协同创新指数从7.81增长到19.88,进步明显。

  今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第七个年头,随着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京津冀三地协同创新加速推进。在本次全国两会上,协同创新热度不减,依旧是代表委员们关心和热议的话题。

  强化激励政策 加大引智力度

  以前是单枪匹马,如今是协同合作,在技术日新月异、高度融合的今天,京津冀三地整合各自优势资源,在协同创新中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在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中创燕园半导体公司自主研发的高热导性氮化铝陶瓷基板薄如蝉翼,却能为一盏400瓦的LED灯提供散热。

  从北京大学技术产业化产生,到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孵化培育,只用了4年时间,中创燕园半导体公司就实现了从实验技术到产业技术开发和量产的跨越。

  中关村,京津冀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随着协同发展的深入推进,在河北多地落地开花,携带着北京的创新基因,融入河北的发展脉搏。

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数谷大厦。

  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河北持续强化与京津沟通衔接,探索共建科技园区、共建创新基地、共建转化基金、共建创新联盟和共建技术市场的“五个共建”模式,打通传统的行政区域壁垒和堵点,创新协同势头愈发强劲。

  “京津聚集了众多优质创新资源,河北应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充分利用京津科研力量,深化与京津高水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合作,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高校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共同体,推进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促进京津冀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协同融合。”全国人大代表,石家庄铁道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彦良认为,应加大引智力度,吸引京津高端人才到河北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

杜彦良代表。

  杜彦良代表认为,一方面,可聘请河北省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级专家到河北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联合申报研究项目,共建省部级创新平台等进行协同创新。比如,由京津专家作为项目带头人,与本地研究人员组建项目团队,建立“项目共担、成果共享”的合作模式,在项目中带动河北科研水平提升。同时,与京津科研院所建立联合研究院,发挥智库作用,为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吸引高端人才,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是关键。相关部门要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京津乃至国内、国际高端专家到河北干事创业,乘协同发展东风,推进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培育新动能。”杜彦良代表说。

  加强资源共享 推进万众创新

  2020年底,位于保定市高新区的河北省首个科技创新“超市”揭牌,以“集聚、共享、创新”为核心,聚焦高新区主导产业,整合产业创新发展关键要素,为京津冀企业提供一站式陪伴孵化服务。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向广度深度拓展,三地区域内协同创新氛围浓厚,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力度持续增强,京津冀三地科技创新券互通互认,大型科研仪器实现开放共享,为创新主体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截至目前,已汇集原值20万元以上科研仪器设备总计5647台(套)。

徐英委员。

  “加强科技平台建设,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京津冀三地实现大型仪器设备共享能够有效降低中小企业购买科研仪器设备和培训专职操作人员的创业成本,是协同创新工作取得的重要进展。”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河北省委副主委徐英告诉记者。

  “但共享平台建设运营中还存在缺少整体统筹、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徐英委员说,目前,仪器拥有单位加入共享平台积极性不高,对企业技术服务比例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协同创新的进展。

  徐英委员建议,对由财政资金购置的科研仪器设备,进行统一审批,避免重复购置,引导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利用互联网开展线上对接线下服务,实现不同区域平台的仪器设备等优质资源的共享对接。

创新研发。

  同时,建立共享激励机制和使用补助政策,对共享平台运营给予资金和专业管理人员支持。对平台入网单位制定考核机制,专项资金奖励入网仪器多和对社会提供技术服务、对外共享使用仪器成果突出的单位。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券政策,促进科技工作者和中小企业使用大型仪器共享平台。通过完善体制机制,真正有效利用京津两地的高端科研仪器设备,推进我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供有效支撑。

  合作教学+错位发展 助力人才培养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而人才一体化发展,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目标的智力支持和重要保障。

  2017年,京津冀三地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发布了《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2017—2030年)》,这是我国首个跨区域的人才规划,也是首个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人才专项规划。

  落实规划要求,河北不断加强与京津人才的合作交流,创新和丰富项目合作形式,借助北京和天津的高素质高层次人才推动河北创新创业。

陈凤珍代表。

  “对于高端人才,一手要抓引进,一手要抓培养,二者缺一不可。但相比京津,河北的高等教育依然滞后,也成为了河北提升创新能力的瓶颈。”针对河北高等教育发展缺乏优质资源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邢台学院教授陈凤珍建议,从京津的985、211高等院校中选取11所,对河北11个地级市的高等院校开展对口合作,由京津高校选派优势力量帮助河北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从而提升河北创新能力。同时,在资金、人才、科研资源等方面给予河北地方高校更大力度的支持,缩小河北与京津在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差距,真正实现协同发展。

孟宪明委员。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推趣世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网元圣唐娱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孟宪明同样关注河北的人才培养问题,他认为,河北与京津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那么,河北是不是可以与京津在产业结构方面错位发展?比如,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并根据产业的发展定位制定相应的产业人才培养计划。”

  孟宪明委员建议,在全力提升普通高等教育水平的同时,河北要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发展,让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双轨并重,大力度培养综合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特别是瞄准现代服务业,培养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以人才助推服务业转型升级,逐渐弥合河北与京津在生活、工作环境方面的差距,从而提升对创新型人才的服务保障水平。

  他同时建议,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实现人才在京津冀区域内服务均等化、身份无壁垒、环境无差别、生活无不便、价值无损失、心理无落差。在人才服务、创业扶持、交流合作、成果共享等方面研究制定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让京津高端人才引得来、留得住。

关键词:全国两会,协同创新,引智,创新资源,共享责任编辑:李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