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长城专访丨徐佐:河北智造 中国符号

来源: 长城网   作者:李代姣 
2023-04-06 17:40:00
分享:

徐佐.jpg
  人物小传:徐佐,昆明理工大学金属学及热处理专业毕业,工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EMBA,正高级工程师,研究员。中信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兼中信戴卡董事长。

  回首30多年的科研路,如果要选一个关键词,那么徐佐的关键词注定离不开“铝车轮”。那是他科研创新的开端,也是我国汽车铝制零部件产业发展的起点。

image.png

徐佐被授予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李代姣 摄

  30多年来,他带领技术团队攻坚克难,推动我国汽车铝车轮等关键零部件技术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引领全球。他们自主创建了我国铝车轮制造技术体系,主持开发出国际领先的铝车轮铸造、铸旋成套技术及装备,发明了大尺寸铝车轮用超细晶化材料和精准控制快速顺序凝固新技术,独创了铝车轮工艺AI控制技术与产品一致性管理逻辑,研发出世界首个模拟实际路况的车轮可靠性试验系统……多项技术国际领先,为确立我国铝车轮轻量化技术的国际主导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4月6日举行的2022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徐佐被授予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登上了河北省科学技术最高领奖台。

image.png

中信戴卡作业员工检查现场设备运行情况。

  要生产中国的铝车轮

  30多年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铝,还只是家中那个一摔就变形的铝盆,与坚硬耐磨的车轮毫不相干。而大学刚毕业的徐佐,就是在这时开始了铝车轮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前,汽车车轮大多是钢制,只有少数西方国家生产的豪华轿车才配备铝合金车轮,国内别说生产,连见都没见过。”但目光长远的徐佐,认定了重量更轻、散热性更好的铝车轮将会是未来的行业风向,于是远赴国外,学习先进的制造技术,了解设备工艺。

  很快,生产铝车轮的进口设备来了,高价购买的进口原料和外国专家也来了,但水土不服的“洋机器”却生产不出一只合格的铝车轮。

image.png

中信戴卡使用全球独家的“岛式”结构进行铝车轮生产。

  “买了大量昂贵的铝锭原料,生产出的车轮却总有针孔大小的气泡,每个小针孔都是影响行驶安全的大问题。”徐佐记得,当时,巨大的库房堆满了报废车轮,外国专家说是天气原因造成的,但想找他们要个解决方法,回答永远是“不行”。

  从那时起,徐佐就暗暗下定决心:外国技术“卡”我们的脖子,我们就自己摸索,一定要生产出中国的铝车轮,要把核心技术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经过反复试验,徐佐和技术团队发现问题的关键在铝液的精炼和除气环节。从倒铝液、除气方法,到精炼环节调整和漏斗改造,他和技术团队不断尝试,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彻底消除了铝液中的小气泡。

  1988年11月19日14点,徐佐清楚地记得,那天,中国大陆第一只铝车轮成功在中信戴卡诞生。次年1月27日,第一批合格的铝车轮下线,总共27个。年轻的徐佐知道,我国民族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崭新一页,即将开启。

image.png

中信戴卡的柔性生产模式让小批量定制成为现实。

  从“卡脖子”到反向输出

  随后,期待中的快速发展如期而至,技术上的掣肘却也如影随形。

  生产铝车轮需要先进的产线,而当时的中信戴卡,整条产线都是从国外购进的天价设备。

  “我们不掌握装备制造技术,每次设备维修都需要请国外的技术人员,费用高昂不说,时间上少说耽误一星期,多则耽误一个月。”徐佐说,更严重的是,铝车轮是订单式生产,延误交付不仅要赔偿违约金,对企业信誉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测试环节。

  每批铝车轮都要经过权威机构的性能检测,合格后才能交付客户。2011年,中信戴卡花费上千万元引进了当时最先进的车轮测试系统,但这套系统基于国外路况设计,加载场景与中国实际路况有较大偏差。此外,每种产品的测试系统都需要根据实际参数重新开发,基础算法掌握在外国人手里,再急也只能等。

  徐佐明白,只掌握生产技术还远远不够,装备制造技术、原料制备技术,乃至设备运行的算法逻辑……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必须实现自主可控。这是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础,迈不过这道坎儿,就永远要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就这样,自主创新的意识,深深印在徐佐和技术团队每位成员的心里。他们研究分析先进设备、反复调整工艺参数,无数次试制,失败了重来,在这片无人走过的领域,一步一个脚印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路。

image.png

徐佐(右三)在中信戴卡铝车轮六号工厂与技术人员沟通交流。

  这些年来,徐佐带领技术团队研发了本体细晶化技术、大结晶压力技术,解决了行业难题,使得车轮轮辋、轮辐、轮心各部位的整体组织细化和强韧化,实现工艺稳定性和高效性的大批量生产。他们研发了大尺寸铝合金车轮成型关键技术并进行产业化应用,迭代升级模具冷却关键技术,实现产品铸造效率大幅提升,从每小时10件提升至15件。

  高端装备更是从跟随、模仿到赶超、跨越,70%的设备自研自制,并反向输出到国外。目前,差压铸造机等关键装备全部实现国产化;自主研发的车轮及悬架道路模拟试验系统填补了我国车轮集成悬架系统可靠性测试装备的空白,超越了欧美同类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胸怀中依偎着创新的灵魂

  创新中奋进,中信戴卡一路狂飙,成为全球最大的铝车轮及铝制底盘零部件供应商。而徐佐的目光早已看向更远处。

  “要继续站在巅峰之上,就要敢为人先。要超越的不再是对手,而是昨天的自己。”徐佐的目标清晰:要把产品做成中国制造的符号,要引领和带动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服务全人类交通出行。

image.png

徐佐(前)参加中信戴卡海外工厂投产仪式。

  2019年,这一目标有了具体的指向——打造“灯塔工厂”。

  “灯塔工厂”被誉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厂”,代表当今全球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最高水平。然而,行业首家“灯塔工厂”什么样?怎么建造?没有可参考的经验。花费那么多,为什么要做?能做成吗?也有质疑的声音。但徐佐说:“如果想不清楚,那就先做起来。”

  紧接着,引进数字化人才,组织技术人员共同研讨创新用例设计方案,在同事们眼中,徐佐成了一个“几乎没有休息日的人”。2021年9月,仅仅用时一年有余,中信戴卡铝车轮六号工厂成功获评“灯塔工厂”,成为全球汽车铝制零部件行业首家“灯塔工厂”,也让中信戴卡整体制造水平领先行业5至10年,引领行业前行。

  六号工厂到底有多智能?

  它实现了铝合金车轮全流程智能制造,推动行业跨越式发展;高效智能的自适应铸造成型技术,通过数字孪生建模,利用数据驱动实现智能工艺动态调优以及柔性节能生产,形成全序高效智能自动流转的先进制造模式;具备完善的表面技术开发能力,通过新型岛式互通智能涂装技术,形成全球首创的混线生产模式,拥有300多种颜色体系,满足不同客户的差异化、个性化需求;搭建了基于知识数字化的铝车轮全球协同智能研发平台,解决了传统铝车轮研发分散式、经验式、手工化作业的世界性难题,建立了全球高效协同研发、全流程知识重用、产品智能正向设计的智能研发体系……一个超乎想象的“未来工厂”,在徐佐的手中,从幻想变成了现实。

image.png

中信戴卡展厅里的专利墙。

  如今,走进中信戴卡展示厅,一面做成汽车形状的专利墙展示了30多年来中信戴卡创新发展的高光历程。徐佐带领技术团队累计获得授权专利7000余项,制修订国际、国内标准76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国际镁协“最佳工艺制造”,德国iF设计奖等多项国内外大奖……他把创新注入中信戴卡发展的血脉,让中信戴卡取得了铝车轮产销量自2008年以来始终位居全球第一的佳绩,并成为全球众多高端汽车品牌的核心供应商。

  “我们的胸怀中要依偎着创新的灵魂。”这是徐佐常对团队成员说的一句话,如今,获得全省科学技术奖励的最高荣誉,对徐佐来说是认可与肯定,也是未来继续深耕、不断推进科技创新的激励和鞭策。他说:“未来,我与团队将进一步发挥中信平台的协同优势,让科技创新深深扎根于打造中国符号的远大征程,不断为河北省高质量发展蓄力、为中国制造业在全球赛道中加速领跑赋能!”

  策划:李遥 贾芳

  统筹:杨建民

  编导:李代姣

  文字:李代姣

  摄像:王守一

  后期:王守一

  海报:段维佳

  协助拍摄:

  河北省科学技术厅

  河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

  中信戴卡

关键词:奖励大会,铝车轮,中信戴卡,徐佐,突出贡献奖责任编辑:李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