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讯(记者杨日明 商棠 李红霞 刘延丽 见习记者李皓)“又来订单了!”
刚完成一批新年主题的剪纸订单,又一批订单来了。这几天,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杨琳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订单多了,乡亲们的收入就多了,非遗为脱贫攻坚注入了新活力。”
丰宁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全国10个“非遗+扶贫”试点县之一。丰宁依托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探索了一条“非遗+扶贫”的文化扶贫之路,在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让其成为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新“引擎”。
挖掘传统文化 让非遗成为扶贫新亮点
丰宁非遗文化底蕴深厚,有各级非遗项目61项。“我们从中选取满族剪纸、布糊画、木作技艺、铁编技艺4个项目重点发展,在县城建立‘传统工艺工作站’,在乡镇和村建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逐步形成县、乡、村三级‘非遗+扶贫’工作体系。”杨琳说。
冬日的严寒挡不住村民学习的热情。12月20日一大早,选将营乡偏道子村的“非遗扶贫布糊画就业工坊”就热闹起来,20位村民聚在一起学习、制作布糊画,丰宁龙腾艺术馆的工作人员卫梅一一把关、验收。
这些村民大多四五十岁,还有两位古稀老人。每人拎一个袋子,袋子里装着免费发放的工具盒,还有自己已经制作完成的布糊画成品或半成品。
“您看我做的这些行吗?”55岁的李春清把自己做好的两套“十二生肖”布糊画主题作品整齐地摆在桌上。
“做得不错!就是这个羊角没粘好,还有这个小马的腿颜色不对……”卫梅一一拿起来,手把手地教,李春清听得认真。
李春清的家里主要靠种植一季玉米为生,她的爱人患病不能干重体力活儿,去年老母亲摔伤不能自理,她边照顾母亲边学习制作布糊画。
“我特别喜欢这手艺活儿,出不了远门,守着家就能挣点钱,不错!”李春清笑着说。
这里的村民大多和李春清一样,利用空闲时间学习、制作布糊画。每次听课,也会有村民带着孩子。
“大家积极性很高,很多人晚上还在做。”丰宁龙腾艺术馆副馆长郝如香说,现在不少人可以独立完成作品,“我们回收后再加工出售。目前市场供不应求,我们打算再扩大培训规模,让更多人在家边照顾老人孩子就能挣到钱。”
目前,丰宁在5个乡镇8个村建立了“非遗扶贫就业工坊”8处,在县城建立布糊画非遗扶贫车间两处,设立22个“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县里免费提供原材料和工具,并组织非遗传承人和讲师开展培训课,或到村里现场指导,传授技艺。
“现在参加非遗技艺培训的学员有242人,我们已经安排培训256期,共培训61000余人次,帮助近百人脱贫致富。”杨琳说。
拓展销售渠道 让传统技艺融入时尚元素
要让非遗产品更好地助力扶贫,必须得到市场的认可,只有不断创新,让传统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销售渠道才能越来越宽。
丰宁满族剪纸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五道营乡五道营村的剪纸工艺展厅,一件件融合剪纸元素的衍生品令人爱不释手。
“你看,这些衣服、陶瓷茶杯、抱枕上都有剪纸元素。要有创新,非遗艺术不能高冷,要将欣赏性与实用性结合,广而用之,让非遗快步走向市场,把‘指尖技艺’变为‘指尖经济’。”河北高院驻五道营村第一书记常俭说。
在丰宁龙腾艺术馆,记者看到不仅有造型各异的布糊画展品,很多作品被制作成耳环、胸针、化妆镜、箱包等多种实用品,颇受消费者喜爱。“很有特色,我试戴了几副耳环,买回去送给朋友。”北京游客李女士说。
“现在最重要的一个是产品,一个是销路。学员们做了很多非遗作品,我们正拓展销售渠道,增加大家的收益。”杨琳说。
为此,丰宁鼓励和支持传统工艺产品积极参与世园会、文博会、京津冀非遗大展、河北省民俗文化节等各级各类展会和品牌营销活动,提升产品品牌力和知名度。借助融媒体发展,加大传统工艺产品在线下线上的宣传力度,提升曝光率和转化率。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恭王府博物馆、“妈妈制造”等企事业单位合作,对非遗扶贫产品进行销售和研发。在中国马镇综合旅游度假区、京北第一草原等景点设立非遗销售和展示中心等,通过多种方式拓宽销售路径。
在中国马镇综合旅游度假区“非遗扶贫手工作坊”,满族剪纸、布糊画、满族升斗、铁编灯笼等产品琳琅满目。营销经理程春荣说:“这些产品很受游客喜爱,我们现场还设置了体验区,也会带动一部分销售。”
打造特色品牌 让非遗产业可持续发展
“我们以全方位的服务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打造具有丰宁特色的非遗品牌,助力群众脱贫增收。”杨琳说。
2019年,丰宁将“非遗+扶贫”示范工作经费纳入本年度财政预算,设立非遗扶贫引导资金100万元,加快“非遗+扶贫示范基地”推广;争取东西部协作扶贫资金160万元,用于非遗传承基地工坊和车间的升级改造、学员培训考察、原材料供应、教材印刷、产品研发、市场开发等工作。
抽调专业人员组成工作组,摸清底数建台账,对6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立非遗资料数据库,完善档案管理,完善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
同时,组织代表性传承人编写《丰宁满族剪纸技法》《中国民间布糊画技法》等系列培训教材。建立非遗技能培训基地,开设培训课程和技能培训。举办高级研修班,提高非遗学员操作技能和产品质量,以优质产品打开市场。
杨琳介绍,为激发群众学习的积极性,丰宁在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独立展厅,对学员各个阶段的作品进行展示。现在学员中80%的人能够独立完成作品,10%的学员可以自己设计花样并带动指导其他学员。
丰宁探索创新“非遗+扶贫”模式,传承非遗文化,激发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让扶贫之路越走越宽,让群众致富梦想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