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讯(记者商棠 袁立朋 李皓 张建勋)“丰宁剪纸传承几百年到了今天,我们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这样剪纸艺术才会永葆旺盛的生命力。”是9月27日下午,丰宁满族剪纸非遗传承人李金民在该县黄旗镇城根营村为学员们讲解剪纸知识。丰宁满族自治县有着丰富的非遗资源,如今,非遗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群众脱贫增收的主要项目,助力该县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非遗+扶贫”路径。
丰宁有各级“非遗”项目61个,为了让更多的贫困群众学会技术,捧起“非遗”这个“金饭碗”,丰宁旅文广电局聘请国家级和省、市级“非遗”传承人为辅导教师,针对农村留守妇女、弱劳动力及贫困群体进行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非遗”技艺培训。丰宁累计培训“非遗”学员6.1万人次,数百人参与到“非遗”项目之中,年人均增收2000元左右。这些农民忙时干农活,闲时做手工,重新焕发生机的“非遗”从历史中走了出来,被赋予了助力脱贫攻坚的新使命,老百姓的新生活也在自己的手中一刀一剪地“裁剪”了出来。丰宁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全国十个“非遗+扶贫”试点县之一,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也把丰宁列为国家首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
9月27日,丰宁黄旗镇城根营村的非遗扶贫剪纸就业工坊内,70多个当地学员在认真听李金民讲课。疫情期间,李金民每周在网上讲“网课”,为当地群众传授丰宁剪纸的理论和技术。到了9月份,李金民接连在城根营村和五道营乡五道营村的非遗扶贫剪纸就业工坊为学员们上课,仅9月份就培训了150多人。五道营村67岁的孙桂芹是一名老学员了,她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听李金民讲课了。她说:“疫情期间,我们在网上跟李老师学习,现在我们又回到了工坊面对面上课。由于既能学技术还能挣钱,每期培训班人都爆满。”
学员在位于丰宁偏道子村的非遗扶贫布糊画就业工坊展示自己的习作。记者李皓 摄
丰宁依托满族剪纸、布糊画、木作技艺、铁艺灯笼项目在5个乡镇成立了8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这些工坊成为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加油站”。10月9日上午,拾掇完家务,二道营村的张鸣凤就赶紧到非遗扶贫铁艺灯笼就业工坊领料了。她说:“在工坊既能学技术,还能挣钱。拧一个灯笼骨架能挣10到100元,糊一个灯笼蒙罩能挣3到20元。”张鸣凤去年在工坊收入4000多元,实现了脱贫。工坊负责人、丰宁铁艺灯笼第四代传承人张桂贞说:“工坊平时20人左右,每天能加工灯笼100个。去年,工坊收入40多万元,利润17万元。”
张桂在丰宁选将营乡二道营村的非遗扶贫铁艺灯笼就业工坊指导学员学习,这期集训班已经于9月19日结业。陈树斌 摄
腹有诗书气自华,鼓了口袋,美了乡村,富了精神,“非遗”正给农村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每天拿起剪刀,就放不下了,总想剪出一幅更好的……”10月9日,五道营村的农户成喜朋一边雕刻一边说。他的剪纸刚刚订出去一批,正在赶活。在学习剪纸加工之前,他喜欢喝酒打麻将,现在这两大“爱好”全让给了剪纸。成喜朋经营着一个农家院,是全村的致富能手。“我的农家院要突出剪纸主题,这样既宣传了丰宁文化,还能吸引游客,扩大剪纸销量,也让村子更有文化味儿。”成喜朋的语气中,充满着自信和对未来的向往。
今年6月,二道营村的非遗扶贫铁艺灯笼就业工坊的集训学员们合影留念。长城网记者 商棠 袁立朋 摄